我在很多年前就读完了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对儒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可是对于道家经典却不怎么熟悉,除了读了一遍《老子》(《道德经》)和《庄子》之外,了解得并不多。
后来就多读了关于《老子》的书,其中有一本书叫《老子与当代社会》的,作者是张炳玉。在这本书里,作者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没想到鲁迅这么推崇《老子》,在我印象中,他是不推荐读中国书的。
1925年2月21日在《京报副刊》上,鲁迅发表了《青年必读书》一文,提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篇文章后来收录在《华盖集》里。
既然不推荐读中国书的鲁迅,都这么推崇《老子》,那么这本书就非读不可了。
《老子》也叫《道德经》,作者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这本五千言的书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81章,主要讲述天道和人道之间的关系。
老子开创道家学说,在那个时代就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不仅影响了先秦诸子,还启发了后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说它是“万经之王”一点也不夸张。
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都有人研究。像德国哲学家尼采、康德、黑格尔,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等,都对这本书赞不绝口。连孔子见到老子时都说:“老子犹龙也。”可见老子的学问有多深。
这本《老子》中,几乎每句话都是金句,每个人对每句话都能说出不同的道理来。在读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上善若水”和“道法自然”这几个字。
上善若水,说的是水的品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却能滋养万物。水看似柔弱,实则刚强。它顺应自然,却能穿石蚀壁。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好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停留在别人不喜欢的低洼处。
你看水多厉害,它不与任何东西相争,却能穿透最坚硬的石头。做人也是如此,不争不抢,默默耕耘,反而能成就大事。
可是现在很多人,整天争东争西,跟别人比房子比车子,累得筋疲力尽,最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得到。
而道法自然,则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自然界有其运行规律,人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比如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个自然过程。
强求违背规律的事,只会适得其反。我见过太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违背自己的天性,最后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取的东西,都以另一种方式输掉了。
所以还是老子看得明白,只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才能活得更自在。
还有我喜欢的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话听起来有点矛盾,实际上很有道理。真正有学问的人,一般都不会到处炫耀,而喜欢炫耀的人往往学问不深。你看那些真正的学者,说话都很谦虚。
反倒是那些半桶水的人,逮着机会就显摆自己懂得多少,读过多少书。这让我想到现在不少自媒体大V,成天在网上指点江山,其实自己都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不读《老子》就不懂中国文化呢?
因为《老子》里藏着中国人最重要的处世哲学。你看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做人低调,不张扬;遇事讲究顺其自然,不强求。这些不都是《老子》里说的道理吗?
我们常说“厚德载物”,说的就是像大地一样容纳万物;我们常说“海纳百川」,说的就是像大海一样宽容。这些都跟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是一个道理。
再比如中国人喜欢打太极拳,就是“以柔克刚”的体现,中国的园林建筑,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也是道家思想的表现。
如果你不读《老子》,就像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却不知道它的根在哪里。而你要真正理解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不读《老子》还真不行。
所以,你若有时间,我建议你找《老子》来读一读,不用一次读完,慢慢品,一年读完也没关系,你会发现这里面大有学问。
大江东去
庄子的东西挺有意思,《逍遥游》写的非常诡异看不懂但是能感觉到庄子的境界太高了,那个《呆若木鸡》能把你看是一愣一愣感觉庄子说的就是那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