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YY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
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无数名曲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没有花边新闻,只有奉献热爱,从画家到歌唱家,他的经历充满传奇。
满族出身、名门世家,可到了他这一代为何“败家”到卖祖宅的地步?
功成名就的事业,相濡以沫60年的爱情,只是偏偏天不遂人愿。
从“相隔两地”到“阴阳两隔”,“革命式的爱情”究竟有多曲折?
老伴离世、事业停滞,他的晚年生活该怎样度过?
被画画耽误的歌唱家
一个将“马背歌曲”诠释得无比到位的满族歌唱家,其实他最初并不是专业歌手出身。
只是,上天早已赋予了他生来的使命,尽管波折,可他终究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他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可长在这样的家庭,他的人生注定不会平凡。
1931年,胡松华在北京出生了,满族镶黄旗,这一听就感觉不一般。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父亲不仅是一代国医大师,还十分热爱书画。
世家大族,讲究家教的名门向来十分在意孩子的教育。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身为长子的胡松华6岁便开始到国子监上学读书。
为了培养他的书画能力,父亲请了三位颇有名望的画师上门授课。
这样的书画之路,胡松华一学就是13年,只是,音乐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埋下。
等待时机发芽的音乐细胞尽管遭遇过扼杀,可依旧顽强的挺立着。
按照父亲的意愿,未来的胡松华应该是个书画大师,纵然中学时,音乐老师就发现了胡松华这个好苗子。
但在父亲的坚持下,他的音乐之路,还未启程就已经结束。
“不能吃开口饭”,这是父亲拒绝他唱歌的理由。
只是,上天早已为他规划好了职业路,他的一生注定和音乐分不开了。
怀着“画遍四方”的心愿,胡松华踏上了前往华北大学的火车。
可他终究是不能让父亲如愿了,大学期间的一次校文工队活动,竟让他无意之中踏上了音乐之路。
设计队旗、写宣传标语,有一副好嗓子的他被选中做话剧的主演。
果然,他天生就是吃这口饭的人,几场演出下来,他就被调选到华大文艺团,这次他彻底走上了吃“张口文艺饭”的道路。
如果说之前的人生,都是在被安排,而有了那一年的经历之后,胡松华的艺术人生,才正式开始。
只是,那时懵懂的他,还全然不知。
本段落信息来源于:人民网——爱人民所爱 美民族之美(讲述·一辈子一件事)——发布于2021年3月19日
男高音的追梦路
偶然的入行、极高的天赋,可那个年代的歌唱家,远不是“张口”唱歌那么简单。
1952年,胡松华加入了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文艺工作团。
为期一年的巡回演出,可这极为平凡的工作经历,却让胡松华的一生都为之改变了。
那年,他们来到云南,在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他们与不同民族的同胞同吃同住。
不同民族的音乐与故事让胡松华兴趣十足,在为期一年的深入学习和编创演出里,胡松华渐渐走入了民族声乐的大门。
1960年,一首胡松华改编的蒙古情歌轰动了全国,他的音乐之路也开始发光发亮。
担任音乐影片的男主角、亲自操刀作词作曲音乐作品、出演歌剧、担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
他成了火遍全国的高音歌唱艺术家,事业蒸蒸日上,而属于他的爱情,也如期而至。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与胡松华相濡以沫60年的她又怎会逊色。
满族镶蓝旗出身,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张曼茹与胡松华的结合可谓是珠联璧合。
同样的艺术追求,一场生死与共的“革命式爱情”,他们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山楂树之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前往大西南演出的路上,他们相识了。
一个年轻貌美、一个风华正茂,在那段艰苦的旅途中,他们经历风雨、共渡难关。
爱情的种子也渐渐萌芽,可刚开始的热恋,就因为工作而饱受相思之苦。
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相隔两地的两人能坚守这份跨国的爱情吗?
本段落信息来源于:中国作家网——胡松华:万里长歌万里行——发布于2014年3月28日
相濡以沫的爱情
老一辈人的爱情似乎都很纯粹,而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掺杂了诸多的“不易”。
如今的异地恋都让人无法忍受,更别说,在他们那个年代。
1954年,张曼茹因公派踏上了前往蒙古的留学路,可两年的相隔两地并没有消磨他们的感情。
反而使两人对彼此更加坚定,因为爱一切都不是问题。
尽管一个远在新疆,一个远在蒙古,可远隔万里也阻挡不了胡松华那份浓浓的爱意。
给张曼茹寄礼物便成了胡松华表达爱意的方式,只是结果却让人觉得有点啼笑皆非。
胡松华投其所好,精心挑选了榨菜、橙子等张曼茹爱吃的食物。
虽然没有现在发达的物流,可胡松华依旧乐此不疲的发送着爱的快递。
只是,他等来的,却是石沉大海的结局。
本以为食物寄出去会等到爱人感动的回应,可三五个月过去了,仍旧是没有消息。
而另一边,半年之后才收到礼物的张曼茹看着眼前变干的橙子、榨菜,也迟迟无法吃下这份爱的礼物。
恋爱中的小插曲变成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熬过了异地恋,他们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可他们爱情中的“不易”还在继续。
或许,他们注定就是为事业贡献一生的人,那时,张曼茹的事业正值巅峰,可这时,她却怀孕了。
为了事业,她有了打掉孩子的想法,可在一次回报演出中,她的情况被总理得知。
最终,团领导受到了总理的批评,张曼茹才因此放弃了打掉孩子的念头。
而他们对事业的奉献,还远不止这些。
为了拍摄大型艺术片,他们选择变卖祖屋,因免费培训多民族学员,她累到偏瘫和脑血拴。
他们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弘扬中华多民族歌舞艺术上,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们却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2020年5月张曼茹去世了,尽管她已83岁的高龄,尽管他们已经携手走过了60多个春秋。
可她的离开还是给胡松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悲伤难以,甚至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在家人的陪伴下,胡松华才渐渐走出丧妻的阴霾,重启歌唱事业。
如今93岁的他已鲜少出现在观众面前,练练字、做做画,在大自然中享受生活。
经历无数波折,还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样的老人怎能不值得我们敬佩?
本段落信息来源于:百北京日报——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家张曼姑病逝,胡松华痛失爱妻——发布于2020年5月5日
从画家到歌唱家,胡松华将一生都献给了艺术。
尽管如今他已淡出历史的舞台,可他和爱妻为民族歌舞做出的贡献,值得被人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胡松华——人物经历、个人生活
百度百科——张曼茹——个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