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德国能在欧洲势如破竹靠的是强大的装甲部队?实际上,连英吉利海峡都无法跨越的纳粹,是被一群“无形的力量”打败的! 你觉得英国得以绝境逢生全然是凭借天险吗?实际上,丘吉尔握有三张王牌,就连希特勒都未曾料到! 你觉得德军转向攻打苏联属于战略失误?实际上,这场“舍弃英国转而进攻苏联”的冒险之举,暗藏着纳粹最为致命的弱点!
第一章 海狮计划破产:一场跨不过海峡的“闪电战”希特勒的“海狮计划”看似威风凛凛,实则堪称“旱鸭子工程”。1940年,在快速占据西欧众多土地,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接连在德国的武力践踏下沦陷后,德国陆军凭借其极具标志性的“闪电战”战术,令整个欧洲大陆为之胆寒。然而,当他们把目光转向英吉利海峡另一侧的英国时,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 。德国陆军于陆地之上的优势格外显著,装甲师与机械化部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能够凭借惊人的速度冲破敌方的防线。然而,当面对英吉利海峡这一天然阻碍时,这些气势威严的装甲师也只能徒然兴叹。依据“海狮计划”,德军需先借助空军力量让英国陷入瘫痪,夺得制空权,而后派遣海军实施抢滩登陆行动,达成对英国本土的占领。然而现实却给了德国重重一击。德国海军的发展始终滞后于陆军与空军,在战争尚未爆发之际,其发展重点聚焦于潜艇以及轻型舰艇的建造,在大型水面舰艇与运输船方面的投入颇为欠缺 。彼时,德国仅有4艘战列舰以及2艘战略巡洋舰,反观英国,光是航空母舰便有9艘,战列舰多达16艘,双方实力差距明显。英国皇家海军依靠自身强大的力量,在海上对德国海军展开了严格的封锁与打击。德国海军的主力战舰遭到重重压制,完全无法为登陆作战给予有力的掩护与支援 。
德国海军严重缺乏像样的运输船,若要把大批陆军部队及装备运送到英国本土,这近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却过度自负,信誓旦旦地保证:“仅靠轰炸就能迫使英国人屈膝投降!”1940年8月,德军对英国发起了大规模空袭,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伦敦大轰炸。这场空战的结局令德国人惊愕不已。空战过程激烈异常,德军损失飞机达1977架,比英国多了233架。德军不但没能夺得制空权,自家的飞行员反倒如同“空中绽放的烟花”般消逝,众多优秀飞行员在此次空战中丧生或者被俘。这场空战将德军的致命弱点暴露无遗:闪电战仅适用于陆地作战,对于跨海作战而言,德军面临的困难几乎无法克服 。第二章 雷达与喷火战机:英国人的“隐身护盾”在不列颠空战期间,德国人一直困惑不解:明明己方轰炸机数量处于优势地位,可为何老是被英国空军准确拦截呢?其实,秘密就隐藏在英国海岸线上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铁架子”——雷达之中。早在 1938 年,英国便悄悄布置了雷达网络。这些雷达可以预先探测到德军机群来袭的方向、距离以及高度等关键信息,为英国空军赢得了极为宝贵的预警时间。德军在法国曾缴获过一台雷达,然而却对它不屑一顾,嘲讽道:“这破玩意儿能有什么用?”他们压根没察觉到这个“铁架子”会在战争里起到决定性作用。凭借雷达,英国可提前20分钟对德军机群发出预警。当德军飞机尚在英吉利海峡上空飞行之际,英国的喷火战机就已接收到指令,径直奔赴战场 。德军的Me109战机素有“空中王牌”之称,于欧洲大陆的空战里表现出众。然而其有一个极为致命的短板,航程仅100多英里。当其飞至伦敦上空时,鉴于燃油储备有限,仅仅能够展开短短10分钟的战斗,随后就不得不转身快速撤离。英国的喷火战机凭借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能够随时返回基地补充燃油,随后再次起飞投入战斗,对德军轰炸机紧追猛打 。
更绝妙的是,丘吉尔推出了“影子工厂”计划。为防止飞机制造厂遭到德军轰炸破坏,英国把众多飞机制造厂隐匿到了乡村的谷仓之中 。这些隐秘的工厂不但成功避开了德军的空袭,并且具备极高的生产效率,每月能够制造500架战机,相较于德国超出了40%。在战争时期,英国的飞机产量持续上升,给空军提供了充裕的装备。然而德国由于飞机损失无法获得及时的补充,在空战里渐渐落入下风。德国人输得并不冤枉:他们轰炸的是一片废墟,而英国人修复的却是希望,持续不断的新战机使英国空军一直维持着强劲的战斗力 。第三章 戈林的傲慢与偏见:战略轰炸变“烟花秀”在不列颠空战里纳粹空军遭遇失败,令人深感惋惜之处并非技术方面存在差距,而是指挥层面出现严重失误。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是个极为自负之人,他对“俯冲轰炸”战术深信不疑,把斯图卡轰炸机视作珍宝 。在战争初始阶段,斯图卡轰炸机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其具备精确俯冲投弹的能力,能给敌方带来极大的心理震慑。然而,当遭遇英国的防空火力以及战斗机时,斯图卡轰炸机的弊端尽显无遗。它的速度较为迟缓,装甲也很薄弱,在空战当中几乎没有反击的能力,被英国的飓风战机当作攻击目标。1940年8月12日当日,德军的俯冲轰炸机部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几乎直接丧失战斗力,无奈之下只能撤离战场。除去战术层面的差错,德军在情报工作上同样犯下了严重失误。德军的情报机构极大地低估了英国的飞机制造实力,他们认为英国每月制造飞机的数量最多为 300 架。然而事实上,英国的飞机产量已然攀升至 500 架。在针对英国机场展开的轰炸行动期间,德军情报机构做出了错误判断,误以为炸毁12个机场便可使英军的空中力量陷入瘫痪。然而实际情况是,他们炸毁的地方大多是农田,仅仅让1个真正的机场失去了运作能力 。
戈林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他强制战斗机为轰炸机提供护航。德国的战斗机飞行员每日要出动五六次,如此高强度的作战任务使他们疲惫至极,不少飞行员累到精神出现崩溃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德国空军的作战效能急剧降低。有德军飞行人员悲叹道:“我们哪里是在作战,分明是在为丘吉尔燃放烟火!”他们所开展的轰炸行动不但没有达成预想的成效,反倒徒然耗费了诸多的人力与物力。第四章 石油!石油!纳粹的“资源绝症”1941年,希特勒决然转向对苏联发起进攻,这绝非是什么“战略天才”的行径,实则是在资源困境的逼迫下孤注一掷的一场冒险。德国属于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特别是石油资源。德国本土油田的产量少之又少,远不及苏联产量的零头。在战争期间,石油作为极为关键的战略资源,德国的坦克、飞机、军舰等各类装备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大量石油的支撑 。在1940年时,德国所拥有的石油储备仅能维持3个月的使用。倘若无法及时获取新的石油供应渠道,德国的战争机器便会面临着停止运转的风险。苏联高加索区域的油田有着极为丰富的储量,恰似一块硕大的诱人肥肉,令希特勒馋涎欲滴。在他看来,只要将苏联的油田纳入掌控,德国面临的石油危机便能迎刃而解,进而为持续称霸欧洲奠定基础 。
然而英国的情况截然不同,身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殖民帝国,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量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为英国供给了充裕的资源,诸如印度的小麦、加拿大的钢铁、中东的石油等持续不断地被运往英国。即便处于战争时期,英国商船遭受德国U型潜艇的猛烈攻击,损失极为严重,然而丘吉尔依旧借助与美国的合作,采用“赊账”的形式从美国购入海量资源以及武器装备 。再看德国,不但石油资源匮乏,就连橡胶这类重要工业原料也高度依赖进口。鉴于资源短缺,德国只能缩减飞行员的训练时长,许多新兵在未接受充分训练之时便被送往战场,开飞机如同“强赶着鸭子上架”,这对德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资源战争的背后,是一个掌控着海量殖民地资源的日不落帝国,与一个资源短缺的“加油站帝国”展开的竞争,德国于这场竞争之中从一开始便处于不利地位 。
第五章 丘吉尔的“三板斧”:死扛、忽悠、拖时间在二战时期,丘吉尔彰显出超凡的领导能力。凭借三招“流氓战术”,他得以引领英国在纳粹德国的巨大压力下顽强坚守,最终赢得胜利 。第一招为“坚持到底”。在德军对伦敦展开大规模轰炸之际,伦敦众多建筑遭炸毁,城市沦为一片废墟。然而,丘吉尔并未被吓到,他亲自赶赴地铁站,与市民一同吃三明治,为民众鼓舞士气。他喊出了那句广为人知的“我们将在海滩战斗!”这一振奋人心的口号,极大地激励了英国民众的士气。在他的引领下,英国民众齐心协力,一同抵御德国的侵犯 。
第二计乃是“哄骗美国”。丘吉尔心里很清楚,仅依靠英国自身的实力,要战胜德国难度极大,务必争取到美国的支持。于是,他一边把英国在海外的部分殖民地资产卖掉,以此来购置美国的军火;另一边,持续向美国鼓吹“德国威胁论”,着重指出要是德国占领了英国,将会给美国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经由丘吉尔的不懈付出,美国对英国的援助规模逐步扩大。直至 1941 年日本突袭珍珠港后,美国正式投身战争,选择与英国并肩作战。第三招乃是“拖字诀”。丘吉尔清楚,在战争初期阶段,英国的军事力量难以与德国展开正面较量。因而,他实施了拖延策略,借助V2导弹袭击等手段与德国展开消耗战。他期待着苏联和美国能从东西两个方向对德国形成夹击之势 。依照他的说法:“我们耗得起,希特勒耗不起!”伴随战争的推进,苏联于东线向德国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美国在西线也逐步增强了对德国的打击强度,德国最终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第六章 地缘死局:海洋霸主VS陆地狂魔英国之所以能够取胜,从根本上来说是海权帝国的一次凯旋。自1763年直至如今,英国凭借海军掌控着全球各处战略要冲,像马六甲、苏伊士、直布罗陀等地……即便德军的U型潜艇威力再强大,也无法截断其遍布全球的殖民贸易航线 。再看德国,即便陆军实力强劲,也无法跨越海峡。希特勒曾期望日本海军能伸出援手,然而日本舰队远在太平洋,就算要穿过印度洋,还会遭到英国的压制。地缘格局决定了:陆地强国若想推翻海洋霸主的地位?除非将英吉利海峡填平!战争较量的并非谁的力量更强,而是谁的破绽更少。德国因“偏科”而失利——陆军堪称完美,海军却毫无建树;英国凭借“均衡发展”取得胜利——雷达、资源、士气以及“外挂”(美国助力)等各方面都发展到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