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元朝天灾朱元璋的父母亲人饿死了,他为了活命当和尚

高石溪 2023-04-08 12:37:03

元朝天灾,生灵涂炭,很多百姓都饿死了,朱元璋的父母饿死了,他的姐姐为了活命出家了,哥哥为了活命做了上门女婿,朱元璋被逼无奈也做了和尚

【元朝发生的天灾,因为朝廷应对失策,埋下了亡国毁灭的种子】

公元1344年,元朝蒙古帝国的政客们收到了两条消息。首先是黄河泛滥,导致沿岸的几十万百姓成为了难民。难民主要集中在山东和河南两个地方。尽管元朝的政客们不将老百姓视为人,但政府还是需要防止他们造反,因此修建黄河河堤成为了必须采取的措施。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修筑黄河河堤这件事,引发了元朝政府内部的矛盾。

政客们分成两派,一派政客认为必须要修建河堤;另派政客则认为不应该修建河堤。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不能理解的事情,必须的修。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太多不能理解的事情,这个也不例外。

积极主张修建黄河河堤的是元朝著名宰相脱脱。他可以说是元朝最后一个名臣,实行了许多改革政策,清廉高效。值得一提的是,脱脱就是编纂宋朝史书的人。但是,他没有想到的,腐朽的元朝就像一个巨大的火药桶,而他为民请命的主张,则是点燃这个火药桶的火把。

一方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脱脱的善心,元朝至少还能延续几十年,但他的善行却成了毁灭沙塔原动力。

另一方面,淮河沿岸也遭受了严重的瘟疫和干旱。对于元朝政府来说,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只要灾民饿死和病死了就没有麻烦了。其实,站在腐朽的元朝政府角度看,让这些灾民自生自灭是最好的办法,反而营救他们会带来灭国的灾难。但这一切都是从上帝的角度去看。

当然,表面上还是要做点事情的,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下诏赈灾,中书省高级官员联系粮食和银钱,当然自己也可以趁机拿一些。赈灾物资分发到各地,地方长官留下一些,然后分配到州和县,一步步分配下去,到了老百姓手中,只剩下一些残粮。

之后地方各级官员上书皇帝表示感谢,照例也要说些感谢天恩的话,并将历史上的尧舜禹汤与皇帝比较一下。皇帝看到了报告,深深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于是在他自己心中给自己记上一笔功劳。

其实,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朋友都知道,满清第一贪官和珅在赈灾的时候,在好的粮食里加入麸皮和沙土。纪晓岚知道这件事还指责和珅有问题,说他不拿灾民当人。然而和珅的话,却让纪晓岚心服口服。和珅说,灾民不是人,至少在他们受灾的时候,不能当公民看,当一个人饭都吃不起的时候,就丧失了人的尊严。

如果给灾民运输上好的粮食,一定会被贪官没收,反而是掺加麸皮和尘土的粮食才能送到灾民的手中。第一次看的时候,高石溪本人也不理解,认为和珅胡说八道,歪理邪说,但真正参加工作,有社会经验的时候,就知道人心险恶。

所以和珅说的是对的。试想,如果元朝宰相脱脱有和珅的智慧,那么朱元璋这些人,就是想造反也没有机会。所以毁灭元朝的不是朱元璋这些反贼,而是元朝的政府官员。是他们逼老百姓造反。

【天灾给朱元璋家族的打击,但朱家只是元朝的缩影】

上面讲到,元朝皇帝听见百官的奉承,自然很高兴,而皇帝高兴了,下面的官员也就开心了。但是老百姓却不满意,许多人感到失望。朱元璋肯定是其中极度不满的人之一。在灾难降临后,朱元璋的家人相继离世,他的父亲在四月初六饿死,大哥在初九饿死,大哥的儿子在十二日饿死,母亲在二十二日饿死。

如果这是一个日记的话,那么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没有之一。朱元璋的愿望并不过分,他只想拥有一个家,拥有自己的孩子,为他辛勤劳动的父母创造一个安详的晚年,至少能够有口饭吃。

他的家虽然不大,但是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相互支持。虽然朱元璋的父母贫穷,但他们每天都会带回一些惊喜,有时是一个小巧的玩具,有时是地主家不吃的碎肉。这就是朱元璋的家,但是现在他失去了一切。

朱元璋的姐姐已经出嫁了,她的丈夫叫王七一。她并没生下儿子,而且去世的很早,后来朱元璋称帝的时候,追封他的姐姐为太原长公主。并且朱元璋给姐姐修建了衣冠冢,地址在盱眙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朱元璋出生在盱眙的原因。

朱元璋的三哥为了活命当了倒插门女婿。此时朱元璋身边,除了他的二哥,这个家庭已经没有其他成员了。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世,而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朱元璋遇到的问题】

面对国难,年幼的朱元璋也很无奈啊。朱元璋只好和他的兄弟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用门板抬着四处寻找合适的葬地。尽管他们走遍很多地方,但却没有一块地方是适合他们的。

幸运的是,有一个好心人同情他们的困境,终于给了他们一块适合安葬父母的土地。朱元璋后来回忆道:“魂悠悠而寻找父母无所得,志落魄而彷徨不定。”值得庆幸的是,朱元璋没有被饿死,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毕竟和生死比起来,其他的事情都不是事。

【朱元璋后来的思考】

朱元璋感到困惑,他的父母在土地上辛勤耕作了一辈子,却在死后连一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相反,地主们从未耕种过土地,却生活富足无忧。他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此时他无法去深思这个问题,因为他需要找到食物来维持生计。

在绝望的时刻,朱元璋不止一次地祈求上天,向从道教的太上老君到佛教的如来佛祖,只要他知道名字的神灵祈求,唯一的请求是与他的父母在一起,过上安稳的生活,能够有口饭吃。

然而,他很失望,他那年幼的心灵开始变得冷酷无情,他意识到没有人能够拯救他,除了他自己。因此,仇恨的火焰开始在他内心燃起,他从脆弱到坚强。为了能够有饭吃,他决定去当和尚。

【朱元璋的和尚生涯,元朝和尚可以结婚,好潇洒】

朱元璋选择了附近的皇觉寺作为他的去处。在寺里,他从事类似长工的工作。然而,他很快意识到那些和尚对待他的态度不比地主刘德好多少,这些和尚拥有田地、有机会结婚。仅限元朝的和尚,甚至可以开当铺,但他们仍需要朱元璋来打杂,清理寺院,擦拭佛像金身等琐事。

朱元璋一直默默忍受着,但他总是被骂,被指派做杂活和清理工作,还要照顾寺内的一些设施,例如灯油加注。在寺内和尚们喝酒吃肉的时候,他还要打扫香客踩踏过的地板。每个孤独的夜晚,他只能独自坐在柴房里,望着窗外的天空,思念着只陪伴他十多年的父母。尽管朱元璋很知足,因为他能吃饱饭,但这好像还不够,对吗?

【没饭吃的和尚真可怕】

然而命运似乎要考验他的意志,他入寺仅五十余天后,由于当时饥荒过于严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缘。所谓化缘就是要求施舍食物,我们熟悉的唐僧同志每次的口头禅就是:“悟空,你去化些斋来。”用俗话来说就是要求讨些饭吃。

有史料记载朱元璋甚至连化缘都遭到了欺负。由于和尚人数众多,往往对化缘地点有所限制。哪些地方富裕,就会指派领导的亲戚去化缘,而那些地方贫困,就会安排朱元璋同志去。反正,他们认为朱元璋死不了,因为他只是朱元璋而已。

朱元璋被指派的地点在淮西和河南,这里也是饥荒的地带,谁愿意施舍食物给他呢?然而,就从这里开始,命运之神开始微笑着看待他。

【化缘带给朱元璋的改变】

朱元璋生活在游方中,只能靠走路前进,没有顺风车可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步行者。他一路上乞讨,穿越城镇和乡村,挨家挨户,时常不得不在野外过夜,每次敲开门都是一种考验,因为常常会遭遇到白眼、冷嘲热讽。

对于朱元璋来说,每次敲门可能是一种侮辱,但不敲门则会饿死。他已经没有父母,没有家,只有微薄的自尊心,但讨饭的生活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庇护,讨饭者必须放下自己的尊严。

朱元璋与别的乞丐不同,他不仅仅过着乞讨的生活。他在讨饭的过程中,研究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结识了许多豪杰,其实也是要饭的。

同时,他还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教,相信伟大的弥勒佛将在黑暗笼罩大地的时候降临。对于他的身世遭遇,他是否真的相信弥勒难以确定,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自己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弥勒。

但是朱元璋最大的成就是他已经从一个无助的孩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去世,变成了一个能够坚强面对任何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内心深处的战士。

长期的困难生活可以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有些人在面临困难时只会抱怨和放弃,但是另一些人即使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地努力,相信他们最终会胜利。

毫无疑问,朱元璋属于后一种人。在他讨饭之前,他是一个无所适从的孩子,但是经过三年的漂泊生活后,当他回到皇觉寺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自信能够战胜一切的人。

这种转变是伟大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完成。转变的关键在于心态。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心是最脆弱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比如爱情的背叛、亲情的失去、友情的丢失等都是沉重的打击。然而,对于朱元璋来说,还有什么是他不能承受的呢?

他已经失去了一切,还有什么比亲眼看着父母死去而无能为力,为了生存而与狗争夺食物、被人辱骂和蔑视更加痛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某个痛苦思考的夜晚,朱元璋把这个最脆弱的地方变成了最强大的力量来源。

就算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外貌、渊博的学识和无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真正的强大来自内心。当朱元璋准备离开他讨饭的地方淮西,回到皇觉寺时,他仔细回忆了他在这里得到的和失去的,然后收拾行装,踏上回家的路。也许他还会回来,这是朱元璋的想法。

【元朝宰相用自己的善心,亲手埋下了炸毁元朝的地雷,有时候,不了解前因后果的善,比邪恶更恐怖】

直到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朝的覆灭之时终于到来。我们现在明白了,脱脱的愿望改善黄河局势是好的,但他却没有理解反对者的苦衷,也没有认识到元朝官员的腐败。如今他将付出代价。

当元朝下令让十七万沿岸工人修筑河堤时,各级官员都兴高采烈。首先,皇帝给予的修建工资和民工的口粮都能被克扣,而官员们自己不吃不喝也不关心。这是一大笔收入,工程的费用也能被克扣,因为洪水淹不死官员自己。

那么,那些不负责管河务的人又如何赚钱呢?其实也很简单,由于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徭役,他们只需找出几十个人,到各个乡村去,看到男人就带走,理由?修河堤,不想去?交钱来。没有钱?那就拿走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脱脱是一个好的理论家,却不是一个懂得实践的人。

【黄河里挖出的石人,百姓造反的原动力,韩山童、刘福通起义了】

传说中的一只眼睛石人在工地上被民工们挖出,背部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词,这一发现让人心思动荡。

这似乎是一个老套路,类似的封建迷信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但不管怎样,这种手段在那个时代却有着奇特的效果,也许是因为人们生活得艰苦,也许是因为人们渴望寻找希望的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颖州发动了起义,他们创建了一个宗教组织——白莲教,并且更改了自己的身份,扮演了宋朝皇室和大将的后代,以此凝聚人心。

尽管他们的起义方式并没有什么新意,但他们的行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将永远铭刻在史书上:公元1351年,韩山童和刘福通率领灾民举起了反对元朝封建统治的旗帜。起义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元朝的四等人,奴隶造反了】

历史上建立一个王朝一向是困难重重的,而毁灭一个则相对容易得多。这是因为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缘故。在元代,人们被分为四个等级,而最高等级的蒙古人杀害最低等级的南人,唯一的惩罚是赔偿一头驴。

当遇到闲散民工等人时,蒙古贵族们甚至连驴都不用赔偿。蒙古人的思维方式似乎很奇怪,他们占领了中国,却仍然视自己为客人。他们认为,只要是主人家的东西,想抢就抢,想拿就拿,反正跟自己没有关系。在他们的思维里,这些南人只会被他们的折磨所忍受。

但他们错了。这些奴隶会起来反抗的。当愤怒和不满超过了极限,当连像狗一样的生存也成为一种奢望的时候,反抗就成了唯一的出路。反抗是为了生存。火苗在这个时候终于燃起来了,并且是以燎原之势蔓延开来。

在短短的一年里,元帝国发生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加入了起义军,即使曾经无敌于天下的蒙古骑兵也不复当年之勇,无力挽救这场危机。元帝国就像一堵朽墙,只需要再踢一脚,就会倒塌。

然而,朱元璋仍在庙里敲钟,毫不关心这些事情。虽然他与元朝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朱元璋参加起义是很危险的。一旦被抓住,就必定会被杀头。这迫使他必须慎重考虑。

很多书中描写朱元璋是一个天生英雄的形象,他听到起义的消息就会立刻参加,表现出了他的彻底革命性。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朱元璋,因为他也是一个人,一般人在没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会冒险去参加起义。古代的农民起义大多都是被政府逼迫的结果。

朱元璋当时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会做出一个可能导致自己被斩首的决定。如果朱元璋真的是一个莽撞的人,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朱元璋是一个有畏惧心理的人,他曾遭受过极大的痛苦,对元朝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也知道生命的可贵。

他深知选择反抗的道路是没有回头路的,他必须不断克服死亡的恐惧,在面对困难和痛苦时挣扎着做出选择。这种战胜自己、勇敢面对死亡的朱元璋才是真正的英雄。

【逼迫朱元璋起义的不是起义军,而是元朝官员】

真讽刺啊,某种角度说,推翻元朝统治的不是起义军,而是元朝官员,是他们逼迫老百姓造反。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当一个政府逼迫百姓爱国,过度情调为国家牺牲的时候,那么这个政府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元朝就是这样的政府,所以说邓小平是伟大的,他允许中国人民为政府提建议,好的建议采纳,坏的建议也不惩罚,言论自由才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腾飞的重要保证。假如元朝人知道邓小平的做法,一定会笑掉大牙的,但就是认知的不同,造成了元朝的毁灭。

朱元璋过着一成不变、规律性的寺庙生活,但这种单调的生活被起义的烈火所打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打破这种生活的并不是起义军,而是元朝的官员们。

在打压起义军的战斗中,如果失败了,上司就会惩罚他们。但是打压起义军的任务必须完成,于是元朝的官员们毅然决定,拿老百姓开刀。如果无法击败起义军,那就抓捕可以欺负的老百姓来当成起义军,然后将他们杀掉。

从这个角度来看,元朝腐朽的官员们在推翻元朝统治方面实在是不遗余力,为此立下了大功。

【汤和来信引发的危机,朱元璋至于参军这一条路了】

朱元璋处境十分危险,他不参加起义军必死无疑,而参加起义军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他必须在守在寺庙里、逃跑和造反三条路中做出选择。

然而,在这个危急时刻,一封来自幼年朋友汤和的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信中,汤和自称已做了起义军千户,希望朱元璋也加入起义军,共图富贵。

看完信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即决定,而是将信烧掉了。但很快,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信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朱元璋被逼上了绝路,只能在守在寺庙里、逃跑和造反三条路中做出选择。

我是高石溪,这篇文章就到这里了,下一篇文章讲讲朱元璋是怎么选择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