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虎嗅发布了一篇揭示“做号者”的文章,麻利地揭开了做号者们追逐流量的江湖人生。
最典型的令大家印象深刻的做号者应该当属UC震惊部了,这个部门你不转他们的文章你就不是中国人,提起来他们,男默女泪。
很多人对这种以标题来博取眼球,用与标题大相径庭的内容来骗取流量的行为感觉是这样的,
而这些标题和内容,除了吸引人进来,引来网友怒骂,瞎编、臆测、造谣的内容可以说没有一点新闻价值和营养。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大把人每天在制造着这样的内容,为什么呢?
1
抄袭拼凑速成,内容红利来钱快这些做号者的文章是怎么来的呢?
从贴吧、微博、微信、门户里扒拉出300-500字,修改,再加上自己的“修饰”和“想象”,然后贴上三张图,取一个标题,发布。
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每天“写”20篇。 遇到厉害的做号者,三四个人的小团队,一天就能生产100多篇稿子,不求质,但人海战术仍然对应出百来万的点击量,差不多也是千把块钱。
没错,支撑做号者的唯一动力就是钱,只要把钱“骗到手”,网友看到了什么,他们写了什么,不重要。
近年来,多个自媒体平台为鼓励原创,相继推出广告收入补贴机制、原创补贴等政策。补贴的高低与阅读量等指标的高低挂钩。于是,在金钱的诱惑下,为了追求阅读量,做号者们火速乘上了这艘快速变现的船,因此很多标题党、震惊党出世,从事做号者这个职业的一般都是大学生,或者有在企业上班的白领、也有在三线城市工作的公务员,也有全职做的机构。
据新京报采访某大学生做号团队,成员5人,月入数万,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费问题。
长期观察这一领域的自媒体作者马伟民介绍,草根形式的散户和团队做号者广泛存在,但还不足撑起整个市场,真正的大玩家,早已经机构化运作,“一个近百名员工的公司,每天可产出数千篇文章。”
另有圈内人士介绍,这些公司化运作的机构,常常会通过地下渠道批量购买平台账号,在运营过程中,也会应用各种类型的软件收集文章,进行“洗稿”(注:将他人的文章拼凑、转化说法形成新的文章)。
2
驱赶做号者在做号者泛滥的时代,恐怕最头疼的就是平台,因为一篇低质量的骗流量的文章,很可能会使用户对平台产生反感,最后受损失的还是平台。
近来,已有平台开始规范内容,清理做号者。
去年10月,企鹅号开始实施信用分制度,其中抄袭扣40分,编造不实信息扣20分,标题党扣10分,满分100分,扣完为止。
今年2月底,今日头条在广告分成、提现环节,强制要求注册身份证与银行卡开户人保持一致,抑制做号者大批量买卖账号。而自去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故弄玄虚、震惊耸动、挑衅威胁、低俗挑逗等常见标题党类型,日均12000余篇识别提示修改,90%作者会进行修改。
3月22日,UC举办了一场名为“重启严肃阅读”的UC名家签约仪式,宣布将推出名家专栏。包括石述思、侯虹斌在内的18位知名评论人、专栏作家成为首批签约的名家。
此次推出名家专栏,“重启严肃阅读”,对UC来说不只是表明对“震惊部”的态度那么简单,它更是UC向内容平台转型以来的新一阶段。
据了解,UC对低质内容的治理重点是在生产侧,平台内部有信用分值,如果自媒体总写标题党、低俗内容,信用分值就会越来越低,直到被拒之门外;另外,如果被发现用违规方式生产内容来获利,所得的利益就会被扣除。另外,低俗内容产生后,UC也会通过数据分析对低俗内容进行识别,阻止它传播给用户。
但是,各大平台用机器清理难度还是很大,而且即使对这些做号者进行了删文等惩罚,他们的传播目的已经达到,被抄袭和侵权的原作者的合法权益被没有得到保障。
提供第三方版权管理和保护服务的维权骑士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去年5月到今年2月,今日头条共有2451个活跃的原创账号接受了维权服务,维权骑士共监测到的侵权文章接近15万篇,最终经过各方确认后的抄袭文章接近9万篇,删除的侵权稿件超过7万篇。
以此计算,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每个账号被抄袭了约37篇。被抄袭次数最多的自媒体,10个月里一共被抄袭了2182次。周嘉城说,十几万篇的侵权,还是在只有部分作者希望维权的情况下,如果所有原创作者都开监测,可能数据会再上一个量级。
原作者维权难的情况下,生产原创优质内容的热情也会减退,野蛮掠夺他人果实的做号者们却赚得盆满钵满,平台的内容的红利应该更多地给予优质内容创作者,眼下读者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号者们总有一天要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