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平时体育锻炼
王营
各省逐步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此前教育部也明确,从2021年起绝大多数的省份体育中考分值会增加。体育好不好是否只看体育考试成绩?如何释放学生、家长“应试体育”的压力和焦虑?4月25日,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进行了回应。
王登峰解释,就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而言,一定是教什么就考什么。体育中考也同样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反过来说,要决定考什么,就必须得先教什么。学校体育不管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内容安排,都应该和考核或者考试有高度一致性。
考什么,教什么,是当下一些学校和家长的普遍心态。当体育被纳入中考并逐渐提高分数后,许多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学生中考体育成绩,进入初三甚至从初一开始,正常的体育课几乎全部停止,每节课都瞄准中考考试项目,专心致志的反复训练。家长也是如此,中考如果考跳绳,则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报课外跳绳训练班;中考如果考试篮球,则让孩子拼命练篮球……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培训市场火爆,体育训练场地一票难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体育锻炼不可能像有的文化课那样,为了提高分数,搞反复刷题,或者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中,弃体育教学目标不顾,瞄准中考体育项目,搞车轮战术,反复训练。这样做不仅加大了学生的训练负担,导致孩子因训练量过大而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会扼杀孩子体育锻炼的兴趣,致使孩子厌恶体育,最终难以提高学生体育中考成绩。
事实上,体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是一种精神,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勇气;体育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能应付考试就达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将体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生活质量。
王登峰司长提出“教什么”就“考什么”,这一点毫无异义。就像文化课考试一样,中考命题必须依据各科课程标准,考试范围不会超过学生初中三年或小学学习的内容。但是如果反过来说,考什么就必须先教什么,则容易让人理解为体育中考不考的项目可以不教、不练,从而给初中体育教学带来某种程度的误导。
体育中考与文化课中考不同的是,许多地区事先都规定了考试项目,这就相当于划定了考试范围。“先教”考试项目没错,但这些项目难以涵盖休息教学的全部内容,因此体育教学除了要先教考试项目外,还要围绕体育课程标准,按照体育教学计划,教好非中考体育项目。
将体育纳入中考成绩,其目的是督促学校加强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如果把体育变成了以应试为目的功利化体育,则难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下大力气纠正这一片面认识。
一是要引导学校开全、开足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课堂教学是落实体育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主渠道,体育教师要按照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认真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习得基本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同时,学校要科学规划,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上好早操、课间操,开放课外体育活动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发展体育特长。
二是中考体育项目的设定要有利于加强平时体育锻炼。中考体育项目的设定要有利于考查学生身体素质应达到的水平,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平时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对此,王登峰司长强调:“体育考试内容首先包括了日常的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记录,这一部分如果学生能够按时参加体育课,完成体育课布置的锻炼任务,分值每个人都是有保障的”。
在引导学校加强平时体育锻炼方面,各地可参照云南体育中考方案:体育考试由原来单一考查学生的体能,变为考查学生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和竞赛加分4项内容。为减少个体先天因素的影响,考试由原来3年一考改为一年二考,采用“随时考”“定时考”两种方式。
这一方案的亮点在于打破了中考三年“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将三年一考变为一年二考,采用“随时考”“定时考”两种方式,引导学校加强学生的平时体育锻炼。学生平时每年两次的体育考试成绩都记入中考总分,平时考什么、怎么考,由学校根据体育课教学计划自主安排,这些考试项目课外培训机构无法涉及,也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