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身边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名称里面加上了教育集团的字样。有人觉得这只不过是改个称呼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也有不少人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这是不是意味着咱们的教育事业要向全面企业化、市场化转型了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可不是一件小事,毕竟教育是决定国家未来发展前景的大事情,完全交给企业运营真的合适吗?别的不说,光是校长变成了董事长就听着不太靠谱。
其实教育的集团化改革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只不过对大多数家长孩子来说,学照上,钱照交,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影响,所以对这件事情并不怎么关注。

但是改革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规模效应,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以北京为例,光是在海淀区就已经形成了43个教育集团,覆盖的中小学达到150所。其他的地方像广州和杭州,教育集团的数量也超过了一百个。
那么教育集团化这种模式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事还得从2000年左右说起,当时国家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的问题,提倡各地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这就导致了教育集团的诞生,思路很好理解,高中政治书上教过,市场是配置资源最高效的形式,应该成为计划的有效补充。在官方的大力号召下,民办教育集团开始涌现出来,成了公办教育体系之下的另一种选择。
经过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民办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的义务教育发展模式渐渐的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

为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国家决定从政策方面进一步促进教育的集团化趋势。2012年,官方正式提出要通过集约化和资源共享来实现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2018年发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则是明确了集团化办学的具体机制。也就是从这一阶段开始,教育的集团化发展开始步入了快车道,话说回来,为什么官方会对集团化办学如此青睐呢?
首先,集团化可以有效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所谓的教育集团,指的是多所学校联合成一体,这就和单一学校模式形成了根本性的区别。在现实社会中,任何地区的学校都存在着办学条件的巨大差距,那些重点学校不但师资力量更强,课程安排、教学用具、图书馆资源甚至体育器材也要甩开普通学校一大截。把这些学校联合成一个教育集团之后,就能够在内部进行资源调配甚至是共享,从而极大推动教育的公平化。
其次,教育集团化可以摆脱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集团内的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任务,进一步丰富不同家庭的选择。从前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为了快速提升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应该大力促进教育的专门化、精英化,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另外,教育集团化的推进可以模糊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区分,这样一来,困扰着广大家长的“学区房”以及“择校热”问题就能得到极大缓解。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教育集团化的实施固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导致这个趋势一直受到各种声音的质疑。
首先,某些教育集团浮于形式主义,集而不团。这话怎么说呢,原本把不同的学校联合起来是为了促进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但有些教育集团只是顶着“联合”的名头,并没有对内部运营管理进行实际改革。优质的资源仍然往重点学校身上堆,其他的非重点学校就只能喝些汤汤水水。
其次,因为挂上了集团的名义,那些普通学校就变相的和重点学校绑定在了一起,这时候有些教育集团就搞起了骚操作,靠着挂名来提高费用。你看,咱们学校已经今非昔比了,和省重点顶着一样的名号,多收点钱不过分吧?然而实际上,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老师还是那些老师,家长和学生不仅没能享受到资源共享的福利,反而要付出更多的金钱。这样的教育集团,与其说是教书育人的学校联合体,不如说已经沦为某些个体的赚钱工具。

此外,还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校园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关怀的场所。现在学校集团化之后,逐渐转向了企业化运营模式,担任领导的不再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而是擅长管理经营的董事,这种有些功利性的模式会不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沦为一种“流水线”产品呢?
提问发人深思,毫无疑问,促进资源共享的理念是很美好的,但要是搞成了一场有名无实的业绩追求大会,那就得不偿失了。总之,教育改革的道路很漫长也很艰难,想要发挥出教育集团化的优势,还得好好平衡个中利弊才行。
用户10xxx49
教育商业化使校园“变了色”,学生逐渐从学知识来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变成了只懂赚钱或在追名逐利中迷失了方向……!☹️
用户93xxx50
别瞎嚷嚷,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陈宏伟
加盟学校都是傀儡
用户11xxx10
教育广告本身就是陷井[呲牙笑]
公平需要认真
商业化的最大特征!企业化管理,缺少了政治属性!
用户10xxx84
老师应该为经理。
生活一条虫
有啥好奇怪的,现在的教育不就是一门生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