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八月十六是忌日",“最忌讳”做的4件事,有道理吗?

老姜聊国学 2024-09-18 10:38:07

八月十五中秋节刚过,今天就到了八月十六,十五中秋是个好日子,但有句老话却是说:"八月十六是忌日",这样看来是不是觉的反差太大了,那么八月十六这天的“禁忌”到底是什么?又没有道理呢?

其实对很多人觉得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但其实仔细一想,这从古人的生活智慧来看,又不得不信一些东西。下面就来聊聊八月十六那些所谓“最忌讳”的4件事,看看它们是不是依然还有存在的价值?

当然首先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八月十六不宜远行。这一点很多人觉得很迷信,什么“气场不稳”,听起来就像是故弄玄虚。但换个角度来看,古代的交通条件并不发达,尤其在秋季,天气逐渐转凉,风大雨多,古人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和便捷的交通工具,远行确实风险更高。

但其实这条禁忌的意思却是在传达古人对安全出行方面的关注,他们提醒我们在秋季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季节,最好减少长途奔波。正如白居易的诗句“无奈归心似飞翼,纵游四海亦思家”这句诗词,其实正好应景,远行再美,也不及家中的平安。尤其是放到现在这个交通事故高发季节,也不妨也借机放慢一下脚步。

第二条忌讳是:勿动土木。古人讲究“天地人和”,尤其对土地神和灶王爷有着特殊的敬畏。八月十六被认为是这些神灵“休息”的日子,动土会惊扰到他们,让家宅不安,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乍一看,这不是很迷信嘛,但背后其实是古人对自然的敬重。

在现社会中,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总是忙着追求更大的房子、更高的楼层,却忽视了人和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要忘了,很多城市里的病症,像是雾霾、噪音污染,正是因为我们对自然过度开发的后果。八月十六动不动土,或许并非真会惹恼神灵,但这个禁忌提醒我们适时放慢或停下手中的工作,给环境一个喘息的机会。

第三条忌讳是慎言慎行,避免口舌之争。因为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和别人吵架、斗嘴的情况倒是不少。但在古代,大家讲究“以和为贵”,特别是在八月十六这样被视为特殊的日子,谁也不想和别人闹得不愉快。其实,这条忌讳放到今天,依然很有道理。

总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多矛盾就是因为一时口不择言引发的,尤其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任何一句话都可能被放大、误解。孔子早在《论语》里就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就是要谨慎说话,多做实事。八月十六,可能是一个提醒我们停下来反思的时刻,少一点争执,多一点宽容。

最后一条忌讳就是勿贪口腹之欲。其实,饮食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古人说八月十六不宜大吃大喝,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十五刚过,这那一天的人肯定在饮食上不会那样均衡,所以在这一天就务必不要在贪图口腹之欲了,给身体一个休息的时间,当然天不仅是在这一天,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饮食的节制和健康。

正如陆游和孙思邈的养生之道都强调了“简约适量”,而现代社会的饮食问题更加突出,油腻、辛辣、重口味的食物让很多人陷入了肥胖、高血压等健康困境。这个忌讳虽然听起来像是“迷信”,但其实是古人对于健康的重视。现在的我们忙于工作,常常饮食不规律,借这个忌讳提醒大家,不妨在这一天吃点清淡的,给自己的身体一个小假期。

所以呢回过头来看看这些忌讳,其实它们并非真的要你完全按照某些神秘的力量去做,而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为众人提供了一种健康、平和的生活方式。而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流传千古,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安逸,才是生活的真正智慧。

所以,八月十六那些所谓的“最忌讳”的事,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不信,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或许正是我们现代人最容易忽视的东西。不知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