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特朗普力推的“对等关税”生效仅剩最后一周,美国商务部于3月25日突然对70余家中国科技企业实施芯片断供制裁,试图掐住中国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发展的咽喉。面对这一轮科技围堵,中方不仅迅速升级《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更通过外交部向美方发出直白警告:单边霸凌终将反噬自身。
美方此次制裁以“国家安全”为名,将浪潮集团六家子公司、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列入实体清单,禁止其采购美国芯片及技术。这一举措直指中国在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研发能力,尤其针对军事技术应用的高端芯片供应链。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行动恰逢特朗普政府计划于4月2日启动“对等关税”前夕。该政策宣称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商品加征20%关税,试图以经济杠杆重构全球贸易规则。
在美方制裁落地前24小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已签署命令,于3月24日颁布《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新规明确授权对参与对华制裁的外资企业实施资产冻结、业务限制等反制措施,并支持中国企业起诉境外实体索赔。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6日记者会上强调,美方行为已构成“系统性霸权滥用”,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捍卫企业权益,同时敦促美国停止将科技问题武器化。
3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听证会上,航运、农业等多行业代表集体反对对中国船舶征收单次300万美元的停靠费,称此举将推高美国物流成本30%以上。
此前,中国对美农产品加征的15%-20%关税已导致美国农户损失超50亿美元订单。美媒CNBC尖锐指出,美国在造船业领域尚未建立替代中国供应链的能力,贸然开战只会让本土经济陷入混乱。
美国试图通过“实体清单”切断中国科技升级路径,而中方则以完善法律体系和扩大反制范围作为回应。这场较量暴露出两个现实:其一,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重点正从硬件封锁转向生态断链;其二,中国反制措施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构建规则话语权。
正如国际观察家所言,当制裁与反制成为常态,全球供应链或将加速分裂重组,而最终代价将由所有参与者共担。此刻,特朗普政府需权衡:究竟是延续对抗逻辑承受经济反噬,还是回到谈判桌前寻求平衡?答案或将在一周后的关税生效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