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婚记》:井冈山第一美人,打动了哪几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史学调查不乱查 2023-12-09 19:49:01

湘女,以情深为标志。湖南女性,刚烈而又温柔,古板却又灵活。

红色湘女,则情更深。近现代,她们为民族和社会主义进步献身,她们的“红”,由鲜血与生命汇成。

其中,曾志是佼佼者。

《红婚记》:井冈山第一美人,打动了哪几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革命恋歌

曾志,原名曾昭学,出生于一个知识家庭。

15岁的她,在那动荡年代选择了革命,成为衡阳农运讲习所独树一帜的女学员。报名时,她自称“曾志”,意在争女性之志。

沿革命路,虽历磨难,但她的信仰始终坚定。两任丈夫为革命殒命,三孩或被迫送人或售出,她的身躯多次跃入枪火雨。

胜利后,她默默付出,不论境遇如何,始终守着谦逊与朴实。她追求的是信仰的高远,而非物质的奢华。

曾志,虽在革命中刻画英姿,但她的爱情同样震撼。

订婚于7岁,8岁因冲突逃入婆家吴家,但吴家的伪善与堕落令她厌恶。在讲习所,马克思主义启蒙了她,对封建婚姻产生反感。

她果断退婚,母亲理解支持。后来,她在衡阳农民协会的工作成为她第一次婚姻的契机。

在16岁那年,曾志与夏明震的相遇并不像寻常的恋人。

曾志,刚毕业,脑海中都是工作与事业。

某夜,会议结束后,夏明震无处栖身,只得与曾志在同一个屋子里过了一夜。

夏,英俊且有才,却在曾志眼中总是过于热情。

然而某日,他激情地请求她与他成婚。

她的初恋,开始得如此简单又奇特。

湘南的动荡让国民党军事当局心生恐慌。

为反抗,席克斯与何舍鹅提议了一个极端的“焦土政策”。但这政策,遭到了众多的质疑和反对。夏明震与其他高层被胜利的喜悦冲昏,直至历史的悲歌开始唱响。

夏明震遭反动派叛变,最后悲惨地牺牲。曾志急赴河边,那里的一切成为她最沉痛的回忆。如此,她的第一段婚姻,短暂又悲凉地落幕。

在夏明震的阴影渐淡时,蔡协民如同曙光般闯入了曾志的生活,为她的人生谱写了崭新的旋律。

蔡协民,这位曾身披学者袍的农运学子,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八一南昌起义,后又与传奇将领朱德同行南下。

当他与曾志因公务在郴州交集,那时的他们,宛如两条交织的溪流,静静地、缓缓地汇聚成一股深情。

在那革命的火炉里,每一缕情感都像是一丝脆弱的火花,稍纵即逝,却也显得格外珍贵。

夏的逝去,如同一片乌云,始终挥之不去地遮挡着曾志的天空。

然而,在革命的洪流中,传统的“三从四德”的桎梏,逐渐被冲刷得无影无踪。

在那群怀揣理想的共产党员眼中,情感,虽深厚,但总是与革命的伟业相形见绌。

他们深知,对于已逝之人,最珍贵的纪念方式,莫过于铭记心中。

在那风起云涌的年代,两人得到了上级——师长邓允庭的祝福,结下了人生的连理。但,革命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坎坷。

在福建的一个角落,他们因为政治风波被冷落,身陷低谷。这段日子,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艰难的考验。

后来,他们虽提出调岗,但终究选择了各自的人生道路。

但命运似乎对蔡协民并不宽容。

1934年的一个寂静之夜,他在厦门的暗巷中,被一名叛徒出卖。

但他,到最后一息,仍然坚守着信仰,为自己的理想高声呐喊:“共产党万岁!”

蔡协民还是英勇地为理想而献身,留下了永恒回声。

离开蔡协明后,曾志抵达福州,与陶铸、陈之枢与另一女同志伪装成两对夫妻。

曾志过去不曾过多沉溺于情感。然而,与陶铸的交往让她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关怀,而她也为他心生情意。在陶铸不在身旁的时候,她便倍感孤单,担忧万分。

这对“假夫妻”逐渐真情流露,终成了彼此的依靠。

他们的情感历经风雨,相濡以沫。

陶铸用一首《赠曾志》诗明示情深。曾志的感情世界,富有战火之中的激情与悲壮,不止于她与蔡协明的战地之恋。

后来,曾志与福州市委书记陶铸相恋,开始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的伪装,但最终变为真情。她的三位丈夫都是并肩战斗的同志,他们因理想、信仰与深情走到了一起。

敬一丹评说:“战场中的曾志,既是英勇的战士,又是深情的女人。”曾志的每段感情,都如战火般炽烈,背后是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在那战争四起的年代,他们的结合更显得意义非凡。

坎坷一生

1926年,年仅15岁的曾志,带着少女的憧憬与好奇,从湖南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走了出来,她踏足于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

她没有用与生俱来的名字——曾昭学,决意采用更有力量、更有决意的名字——曾志。

这个名字仿佛预示着她未来的命运,要“争”一番,有“志”向。然而,她并没有预料到,这所讲习所会彻底改变她的人生轨迹,引领她进入了那波澜壮阔、曲折坎坷的革命之路。

曾志,这位勇敢的湘女,在此后的岁月里,如同一位英雄主角,在革命的剧场中,经受着一个又一个的考验。

她身处战火纷飞的前线,背水一战,与死神赛跑。记得1927年的那一夜,为了躲避追杀的敌军,她巧妙地躲进了一片荒芜、到处是冷冰冰墓碑的坟地。

那一夜,风声鹤唳,她,那个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女革命家,竟在心底默默地为自己祈祷,希望能够迎接新的曙光。

1928年,更是命运给了她一个惊心动魄的挑战。

身怀六甲的曾志,正当她欣喜怀抱新生命之时,却被突如其来的战火所笼罩,差点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还好有革命同志的相助,她与即将出世的孩子从鬼门关前走了回来。

更令人心疼的是,1932年,那个因为连续的劳累与战斗,曾志患上了疟疾,病得昏迷不醒。情急之下,同志们合力背着她,越过崎岖的山路,寻求治疗。

老战士凭着临场的经验,手法矫健地进行急救,让曾志重获新生。

当提到1928年,那年17岁的曾志成为了母亲,但面对严峻的战争形势,她做出了那个撕心裂肺的决定: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付给了副连长石礼。

孩子被取名为石来发,而曾志,为了革命的大业,只能望子成龙。

长达24年的时间,她与儿子分离,直到1952年,当那个曾经的婴儿已经长成了一位阳光大男孩时,他们才在历史的长河中重逢。

1932年,曾志前往厦门,担任市委秘书长。不久前,她曾生下第二个儿子,名叫“小铁牛”,寓意坚如磐石。但为筹集党的经费,孩子被交给一名中医叶廷环,换取了100大洋。

惋惜的是,小铁牛不久因天花夭折,消息传来,曾志心如刀绞。

尽管如此,她依然全身心投入党的事业,勇敢地承担每一个危险任务。

曾志怀有蔡协民的孩子。孩子出生后,为了工作,曾志又决定将第三个孩子春华送人。

这名被交给地下党员张铁的男孩,经历了无数困难,15岁时还经历了重大手术。

1950年,方毅副省长帮助曾志重新找回春华。

尽管身体受限,春华后来成了一名工程师,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1年,在延安的一段宁静时光,陶斯亮作为曾志与陶铸之女降生。

但四岁那年,革命的急流再次激荡,东北战场的呼唤使陶铸与曾志远赴前线。

留下的陶斯亮被托付给经受长征锤炼的战士杨顺卿。

分别那天,曾志眼中满是未知,对杨顺卿深情地说:“若我们不能归来,她就是你的。”

他们告别毛主席时坚言:“为革命,我们随时献出一切。”毛主席感慨地评价:“这就是陶铸与曾志!”

对于曾志,革命和家庭的选择,总是义无反顾地支持前者。

到了1977年底,曾志再次重返工作岗位,不久后便成为中央组织部的副部长。

尽管已年过花甲,她的激情与斗志犹如少女时期,坚决推动党的方针和政策。

她经常说:“我不只是一个女人,我是一个战士。”这,就是她为革命献身的生命印记。

始终坚定的信仰

信仰,对于每一个灵魂来说,不仅仅是一把指南针,更是一个不灭的火焰,照亮前行的道路,为内心带来温暖。它如风中的烛火,虽微弱,却不曾熄灭。

对于手握红旗的共产党人,共产主义信仰不仅仅是一座灯塔,更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山,引领他们前进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心灵提供坚定的支持。

15岁的曾志,面对飘扬的红旗,许下的是一生的承诺。她声音洪亮、坚定地发誓,无论生死,始终站在党的这一边。

命运对她并不宽容,像是一位严格的导师,层层设障。她两次经历丈夫壮烈牺牲的痛苦,身陷囹圄,遭受不少的误解和误判。但每一次,她都把信仰作为护身符,坚韧不拔。

在福建的那段岁月,虽然被误解、被错判,曾志并没有自怨自艾,她更像是一位战士,决心要为党打下一片蓝天,不求名誉,只愿献身。

1935年那场与党失去联系的风波中,她仿佛是一名勇敢的探险家,在未知的旅途中,历经磨难,跋涉了20个漫长的月份,终于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中找回了她的“家”。

她不止一次地遭受了考验,但她深知,真理是不会被埋藏的,时间会为真相而发声。

在巨大的压力和误解下,曾志始终如初,她的诚恳、冷静和坚韧,都赢得了陈毅这位伟人的尊重与肯定。

她曾深情地说:“不论外界如何看我,我对自己有要求,我要做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任何风雨,我都会昂首挺胸。”

关于她的财产,曾志更是体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无私。

她将一生的积蓄,不是用于购买房产或珠宝,而是捐赠给了最需要的贫困地区和老干部基金,对自己的亲生子女,她没有留下一分钱。

她甚至对骨灰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希望它们被撒向绿水青山的井冈山和白云山。

曾志所展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崇高而平凡的灵魂。

她的一生,从年少的热血激情,到暮年的宁静如水,虽然外界风云变换,但她心中那份对党的信仰和忠诚,始终如一。

曾志,那位红色的湘女,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样和骄傲。

参考资料:

曾志:情重逼云端 ◎ 冯宝君

0 阅读:0

史学调查不乱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