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天虫害综合防控,性诱剂布设,云贵高原坝区,芝麻绿色防控体系

林深听鸟鸣 2025-02-19 10:59:39

15天虫害综合防控,性诱剂布设,云贵高原坝区,芝麻绿色防控体系

你有没有见过绿油油的芝麻地一夜之间被害虫侵袭得千疮百孔?这可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儿,在我国广袤的农田,特别是在云贵高原的坝区,这种情景曾让无数农民痛心疾首。

云贵高原的坝区,地形独特,有着起伏的小山丘,田地间水分充足且土壤肥沃。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种植着各种农作物,芝麻就是其中之一。芝麻,这小小的芝麻籽,可是浑身都是宝。它富含油脂,可以用来榨取香喷喷的芝麻油,芝麻还常常被做成芝麻酱、芝麻糖等各种美味的食物。芝麻的特点是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但也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先给大家说个小故事吧。我有个朋友家就在云贵高原的坝区。他家有一大片芝麻地,之前一直被虫害搞得焦头烂额。每年到了芝麻生长的关键时期,他每天都要到田里去查看,那种焦虑简直写在脸上。以前大家普遍的做法就是这样,守着田地,眼巴巴地盼着不要出现大的问题。可是,今年不一样了。在了解了一些新的防控方法之后,短短15天,他家的芝麻地就有了大变化。

在这15天的时间里,他们采用了综合性的防控体系。而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性诱剂的布设。性诱剂,这可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够模拟害虫释放的性信息素,来吸引害虫。你想啊,害虫们本来在四处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准备繁殖后代呢,结果呢,被这性诱剂给吸引住了,一头扎进了专门设置的陷阱里。

和其他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相比,云贵高原坝区种植芝麻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说和华北地区的一些农田种芝麻就有不一样。华北地区的芝麻种植,因为气候条件不同,病虫害的类型和发生频率也有差异。而在华南地区,芝麻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少,因为热带病虫害的影响比较大。像冷门的芝麻品种青茎芝麻,它的茎干比较硬,抗倒伏能力比一些常见的芝麻品种要好,但是它对光照的要求比较高。还有紫茎芝麻,紫茎芝麻的茎是紫色的,叶片颜色也比较深,在同样一块地里种植,和普通绿茎芝麻相比,紫茎芝麻需要的肥料种类就可能有所不同,它的生长周期可能会比绿茎芝麻长个三五天。

我们再详细说说这15天的防控过程。第一天到三天呢,是准备工作阶段。农民们会先仔细地检查田地,把那些长势不好、病虫害感染的幼苗拔掉,减少害虫滋生的源头。同时,他们也会查看周围的环境,把可能藏病虫害的杂草都清理掉。这时候,他们在芝麻地的周围设置了一些简易的监测点,就是一些小笼子,里面放了一点诱饵,用来观察害虫的活动情况。

然后,从第三天开始布设性诱剂。这个布置可讲究了,不是随便找个地方一放就行。要根据芝麻的生长密度和风向,选择合适的位置。比如说在风向比较稳定的田里,就把性诱剂放在上风头,这样诱剂的气味能更好地扩散到整个田地吸引害虫。而且性诱剂的浓度也要合适,浓度太高可能会吸引其他有益昆虫,浓度太低呢,又达不到效果。

到了七天左右,效果就开始显现出来了。害虫被大量吸引到陷阱里,芝麻地里的虫害情况明显减轻。这时候,还可以发现,不同品种的芝麻对虫害的抵御能力也有所不同。有一块地种的是那种长势比较紧凑的芝麻品种,它的叶片之间缝隙小,害虫很难在里面藏身;而旁边长势松散的芝麻品种,就被害虫攻击得厉害一些。

到了15天,整个芝麻地焕然一新。原本可能大片泛黄的叶子,现在又变得翠绿翠绿的。芝麻苗茁壮成长,叶片宽大,茎干也粗壮了许多。整个田地里,几乎没有看到害虫的踪影。这时候,和那些没有进行这种综合防控的田地一对比,差别就非常明显了。

这种绿色防控体系的意义可大了去了。一方面,减少了害虫对芝麻的侵害,提高了芝麻的产量和质量。芝麻产量上去了,农民的收入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这种绿色防控体系没有使用大量化学药剂。你想啊,如果在芝麻生长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虽然能杀死害虫,但是农药残留可能会污染土壤和水源,芝麻籽里面也可能会残留农药,对人们的健康也会有影响。

我还听到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他说他去看望在云贵高原坝区的亲戚的时候,正好赶上他家芝麻田在搞这个15天虫害综合防控。亲戚带着他去看那些布设了性诱剂的陷阱,里面躺着各种各样的害虫。亲戚就跟他说,要不是采用了这种新方法,今年的芝麻可能就毁了。

其实啊,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类似云贵高原坝区的农业种植场景。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环境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也会滋生不同的病虫害。这种绿色防控体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单纯地靠打药来解决问题。

那咱们不妨思考一下,如果这种15天虫害综合防控,性诱剂布设的绿色防控体系在其他地区推广,比如在一些高原、山区或者沿海的低洼地带,又会面临哪些挑战呢?是地形原因导致性诱剂布设难度加大,还是不同种类的害虫会有不一样的防范需求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