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藏气法时论》:五味的功能特点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上卷素问篇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气虽同,而五味不同导致的疾病也用五味治之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終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長也。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穀蒼丹。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穀丹素。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鹹,其穀黅秬。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穀蒼赤,其氣專,其味正。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穀白丹。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鹹,其氣熱,其治甘鹹,其穀黅秬。化淳則鹹守,氣專則辛化而俱治。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帝曰: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臟,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聚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聖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帝曰:善。
《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人体阴气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饮食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氣骨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吴越:这段文字好像有乱文。但总体上说就是五味虽宜各脏,却不能“过”。
《五藏生成论》:五味过度对身体的伤害,以及五脏“所欲”之五味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脣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第七章 五病对五味的禁忌——按相同的关系《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病对五味的禁忌——按相同的关系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宣明五气》:五味所禁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五味对人体伤害的病理导读语:
五味对身体的伤害病理遵循五行生克的规律。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也。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者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悗心。其气外通于肉,故甘走肉。
第八章 五味的其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