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的两首五律,寓情于景,技法高妙,更显余音绕梁

墨有云水心语 2024-04-20 10:21:40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出生于诗书礼仪之家,他们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可是因为不喜欢被约束,所以便经常在仕途受阻,难以实现心中的雄心壮志。

失望之余,才子们只好重新为自己定位,并选择一条更加艰苦的人生之路,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清代一位文人的经历就非常曲折、他的事迹更具传奇色彩。下面介绍吴敬梓的两首五律,寓情于景,技法高超,结尾更显余音绕梁。

春兴(其一)

秦淮三月水,芳草绿回汀。

楼外莺梭啭,窗前渔榜停。

午烟随处满,卯酒未曾醒。

花事知何许,柴门竟日扃。

吴敬梓,安徽全椒人,其名著《儒林外史》家喻户晓。他的父亲曾在康熙年间担任过赣榆县教谕(即当地的教育长官),吴敬梓从小就跟随父亲在那里生活。赣榆县位于连云港境内,诗人既能面朝大海,又可回望齐鲁,时常充满激情地吟诗抒怀。

吴敬梓的父亲去世后,由于家道中落,他也未能考取进士,生活上便显得捉襟见肘。为了生计和前途,诗人不得不辗转来到金陵投亲靠友,这首诗就创作于这一期间。

秦淮河边、杨柳树旁,春水荡漾、芳草萋萋,还有万紫千红的鲜花、雕梁画栋的建筑,春天的景象如此绚烂,令人心情舒畅,各种烦恼和忧愁,都能在霎那间全部遗忘。

接下来的两句具体描绘近景,黄莺在枝头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歌唱技巧,好像也是在召唤沉睡的人们赶紧外出踏青。水上的渔夫似乎也被岸边绚烂的春景吸引,却忘记了船桨已经停下。这一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出一幅迷人的春天图画,令人陶醉不已。

颈联对仗工整,出句描述中午时分秦淮河上烟雨朦胧,如梦如幻,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仙境。对句是说卯时的宿酒还未消散,诗人半醉半醒,也没有心情外出赏景。这两句忽然转折,委婉地传达出诗人愁闷的心情,也为下文的抒情打下铺垫。

结尾刻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凄苦,诗人说柴门经常关闭,自己也躲在家里懒得出门,也不知道春天的花事究竟如何?前后对照,揭示出作者虽然非常喜欢美好的大自然,可是由于生计艰难,前途渺茫,经常以酒消愁,更是无心赏景。全文描写生动,寓情于景,更传达出诗人挥之不去的愁情。

春兴(其二)

失计辞乡土,论文乐友朋。

为应蓬自直,聊比木从绳。

挥麈清风聚,开樽皎月澄。

回思少年日,流浪太无凭。

吴敬梓出身于科举世家,他的祖辈中有多人都是进士,吴家在全椒也算是名门望族,诗人一方面引以为豪,另一方面又感到心中有愧。吴敬梓33岁时家产耗尽,他不想被乡亲们视为败家子,于是便移家金陵,艰难度日。这首诗先扬后抑,抒发了作者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人在全椒无法继续维持生活,只好辞亲别友,离开故土。来到金陵之后,他虽然四处奔波、忙于生计,却依然笔耕不辍,每天都会在闲暇时创作一些诗文,并分享给朋友,大家共同交流,一起欢乐。

颔联化用典故,“蓬自直”出自《荀子》,蓬草生长在麻中,不扶自直。“木从绳”引自《尚书》,按照墨线锯割木材,就能显得笔直。诗人借此说明自己有幸遇到一些正直善良的好友,也愿意接受大家的建议和批评。

颈联描绘朋友们在一起聚会的情形,“挥麈清风聚,开樽皎月澄。”清风徐徐、月色皎洁,恰逢良辰美景,大家聚饮、畅聊,心情舒畅,怡然自乐。晋代名士在畅谈时经常挥动麈尾,显示出一种潇洒的风度,诗人以此表达宴席上欢庆的气氛。

最后两句余音绕梁,抒发作者的感慨,诗人回首过往,想到自己年少时四处流浪,无处栖身,实在令人心悲。而今虽然生活有所改善,朋友也逐渐增多,可是他依然没有一种踏实感,心中始终在寻觅属于自己的那片乐土。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跌宕起伏,年少时希望外出闯荡,年长之后又思念故土,却又再也没有机会回还,实在令人纠结。

0 阅读:15
墨有云水心语

墨有云水心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