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的时光里是青涩的回忆,转眼之间,那青春的少男少女,已入了而立、不惑之年。
有的人感慨自己的青春流逝,不断追忆曾经;有的人坦然接受时光的洗礼,找寻最适合自己当下的生活方式。
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挡不住40岁的脚步,渐渐的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旋律。
四十岁,不疾不徐,仿佛是人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脱离了前半生的稚气莽撞,迎来后半生的沉静通透。
有人说,四十岁是人生的分水岭,成功或失败,基本都已定型。但私以为,那是以古时的年龄来计算得出的结论。
现代人的四十岁,还有着太多太多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说,真正的人生从40岁才开始渐渐展开。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岁,是一个不再会被外界事物所迷惑的年纪,是一场新的人生历程。
40岁的人,拥有淡然的心态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淡然、豁达,这类词语通常很少用在年轻人的身上。年轻人多是有冲劲儿的,但也正是因为这股冲劲,很少能拥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心态。
正如梁实秋在《中年》中所写的一段话“如果说人生如花,那么,20岁如热情的玫瑰,30岁如高贵的牡丹,40岁则像淡雅的兰花,那是一种诗意的从容。花开无语,芳华烁烁;花落无言,余香阵阵。”
人间有味是清欢,年龄越长对生活越看得开,越会喜欢宁静淡泊、返璞归真生活。当我们不再为那碎银两奔波追逐的时候,也正是享受属于自己真正生活的开始。
40岁的人,拥有原宥的态度《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老到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了,年轻时最喜欢的肥肠,现在明显感觉到消化不动了。”
40岁的人,身体状况大多数是比不过20岁的青年人的,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可是论心的包容度,20岁的人却是远远不及见惯了风雨的40岁的中年人的。
包容,是40岁人的特征。而这种包容,是历经风雨和生活的点滴,逐渐升腾出来源于内心的真实的感受。
40岁的人,懂得人生哪有不散的宴席,人间四十,多的是目送。目送父母的生老病死,目送孩子的逐渐成长。能陪在身边就是最好,怎舍得不去原宥?
40岁的人,拥有广博的思考四十岁之后,我们会逐渐重组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
芸芸众生的我们,曾为名为利疲于奔命,却忘了宜室宜家,实是人间难得的欢愉。
到了这个年纪,我们删繁就简,不会匆匆忙忙的闷着头赶路,而是对自己的生活、对前行的路增添了更宽广的思考。
我们会从曾经的过往中,吸取教训,汲取经验;会懂得要规范自己的未来,未雨绸缪,防微杜渐;会懂得最值得把握的便是当下,大道至简,自娱就好。
40岁,拥有了更广博的思考,领悟了人生越简单,越容易走向高级。从此,今后的每一步,都愈加从容有力。
40岁的人,拥有通透的格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从现在开始,任何事,都不晚。特别是40岁,这个刚刚好的年纪。
正如毛不易所说:“四十岁还很年轻,倒也不至于考虑到这么多,四十岁就是新的二十岁。”
40岁的人,往往拥有了更为通透的格局。他们虽说达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眼界已远远好过曾经的自己。
格局大者,就像大树一样,有高度,有粗大的枝条,形成一片绿荫为人们遮风挡雨,让人们在树下乘凉。看似吃了小亏,实则赢了人生。
岁月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多少次,回忆把生活划成一个圈,我们在原地随着这个圈转了无数次,却终究无法解脱。
40岁,似乎拥有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能够穿越最冰冷的心墙,把温暖送达到每一个角落,也能够从那个乱麻一样的圈子里走出来。
假设人的平均寿命是8、90岁,40多岁刚好站在人生上下半场的分割点。此时你的生活似乎已经定型,却又离生命的终点还很遥远,似乎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可体力和精神,却不允许你再像年轻时那样随心所欲。矛盾与释然相互交叠,理想和现实相互作用,似乎一切都准备好了,似乎又差了点什么。
于是,我们边走边反思、边踌躇,自己究竟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人到中年,了解过生命的存亡,体味过得失背后的荣辱,有了些许洞悉生命的智慧,人情练达的坦然。
这个起点,其实,刚刚好。
40而已,不惑,不慌。十里繁花,捻指留香。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