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王宏伟:60后娶80后才女,婚姻里欣慰,妻子和妈妈情同母女

积极的葡萄干 2025-01-20 12:47:47

在音乐的广阔天地里,王宏伟犹如一颗温暖而璀璨的星辰。

他从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起步,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对音乐的热爱,在民族乐领域站稳了脚跟,最终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家庭。

1968年,王宏伟出生在河南温县。

那个年代,家庭的命运常常被时代的洪流所左右。

父亲带着全家奔赴大西北,在偏远的温泉县安家落户。

然而,命运对他格外严苛。

三岁半时,父亲因病离世。

那时候的记忆,对他来说是模糊而又沉重的。

一家人住在河边简陋的“地窝子”里,有一天突然听闻父亲病重的消息,而他们所在之地与石河子相距甚远,整个兵团仅有一辆大卡车。

年少的他和姐姐就这样在卡车上颠簸了一天多,才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

当时母亲怀有身孕,还要拉扯几个孩子,生活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

无奈之下,爷爷奶奶把他和妹妹带回了河南农村老家,这一去就是五年,母子分离,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思念只能深藏心底。

在老家的日子,物质极度匮乏,能吃上一顿馒头都是奢侈的事情。

家里为了给下田干活的叔叔准备口粮,会把蒸好的馒头放在筐里,用绳子高高地悬于房梁之上。

年仅四岁的王宏伟和两岁的妹妹,常常饿得肚子咕咕叫。

有一次被爷爷发现了,小宏伟免不了一顿揍,但那饥饿的感觉实在是难以忍受。

直到九岁,母亲回来接他们,阔别五年,王宏伟已经懂事许多,和母亲短暂拥抱后,就赶忙跑去田里帮爷爷奶奶干活,母亲看着心疼不已,下定决心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即便生活如此困苦,王宏伟的生命中始终有音乐的微光闪烁。

母亲年轻时对豫剧的热爱,像是一颗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音乐的萌芽。

小时候,每当村里的大喇叭播放戏曲和歌曲,他都会听得入迷。

上中学时,他对唱歌的痴迷更是与日俱增。

学校里每天播放的《牡丹之歌》,就像是他的音乐闹钟,只要旋律响起,他就会躲在角落里静静地聆听,默默地跟着哼唱,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每一个音符和节奏。

放学回家的路上,沿着河边蜿蜒的山路走一个小时,对他来说不是疲惫的旅程,而是他的个人演唱会时间。

他把在学校听到的歌,尽情地在这条路上唱响,歌声在山谷间回荡,仿佛整个世界都只有他和他的音乐。

到了初二,学校的一次文艺汇演成为了他音乐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他第一次见到了那位从上海学习过的音乐老师,那一刻,他感觉就像一道光照进了自己略显灰暗的生活。

这位老师多才多艺,脚踏风琴和手风琴在他的手下流淌出美妙的旋律,还会教授基本的练声方法。

在三个月的排练时光里,王宏伟如海绵吸水般,汲取着音乐知识的养分。

回家后,他对音乐的热情更是燃烧得炽热,特意跑到新华书店,用积攒许久的零花钱买了一本《怎样练习歌唱》。

这是他接触到的第一本音乐理论书籍,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通往专业音乐学习的大门。

此后,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烈日炎炎的夏日,河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按照书中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发声、运气,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12岁时,他就有了登台演出的机会,15岁时,怀揣着艺术梦想的他参军成为了一名文艺兵。

可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玩笑,他被安排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这一干就是三年。

但他没有放弃,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始终没有停止对音乐的学习和追求,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

1987年,王宏伟考入西安陆军学院乌鲁木齐分学院学习维吾尔语翻译。

在这里,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音乐梦想,四处寻找专业老师,继续学习声乐知识。

他看着文工团士兵穿着带红杠的礼服裤子,心中满是羡慕,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军校,为自己的音乐之路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后来,他成功考取了陆军学院,毕业后成为部队汽车仓库的一名文化干事,主要工作是教大家唱歌和编排一些小节目。

这份工作虽然与他的音乐梦想还有些距离,但他依然做得认真负责,这一做就是七年。

1991年,解放军艺术学院面向基层文艺骨干招生,这对王宏伟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毫不犹豫地乘坐火车从乌鲁木齐直奔北京。

凭借着扎实的唱功,他顺利被军艺录取,开启了正规的音乐学习之旅。

在军艺,他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孟玲。

王宏伟良好的音乐基础和优秀的品德,让孟玲老师格外欣赏,也愿意倾心帮助他。

几年后,王宏伟举办毕业音乐会,孟玲老师特意托同学胡炳旭邀请著名音乐人赵季平前来观看。

当时赵季平正在录音棚忙碌,时间和金钱都不允许他离开,但孟玲老师态度坚决,甚至不惜用“如果这件事儿办不成,咱们以后都甭处了!”

这样的话来给老同学施压。

幸运的是,最终赵季平还是来到了音乐会现场。

这场音乐会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赵季平和胡炳旭直接找到王宏伟商议出国举办演唱会的事情,此时的王宏伟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

然而,命运的波折并未就此停止。

从军艺毕业后,王宏伟又被分回了原单位,继续做仓库干事。

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感觉自己仿佛掉进了黑暗的深渊,在仓库的四年里,他的内心备受煎熬。

但他没有被困境打倒,在这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他始终咬牙坚持。

终于,在1997年,参军14年的他如愿进入了新疆军区文工团,正式开启了他的职业舞台生涯。

此后,他在全国的歌唱比赛中屡获佳绩,逐渐在民族乐领域崭露头角。

2000年,王宏伟迎来了人生的重大高光时刻。

他参加了备受瞩目的“青歌赛”,在比赛中,他凭借着扎实的演唱功底和独特的音乐表现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

同年,他还以保送生的资格回到母校攻读研究生。

再次回到母校,孟玲老师高兴极了,亲自为他安排宿舍的一切,从床、被褥到洗脸盆,事无巨细,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但在教学上,孟老师也有着严格的一面。

学生练歌的琴房门口有一个小方窗口,这是孟老师用来监督学生是否认真练歌的“秘密武器”。

而且,她还定下规矩,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谈恋爱,她深知学习时间宝贵,学生们家境大多不富裕,谈恋爱既耗费精力又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为了学生们能专心学业,她才出此规定。

也正因如此,包括王宏伟、刘和刚、泽旺多吉等在内的得意门生,结婚都相对较晚。

回想起刚进大学的时候,王宏伟还闹过一次小插曲。

那时他年轻帅气,有一次上课走神,被孟玲老师发现后,老师立刻追问:“你是不是谈女朋友了?”

王宏伟有些慌张地回答:“也不算有女朋友,反正有人喜欢我。”

孟老师听后,表情严肃地告诉他:“你回去告诉那女孩儿,就说孟老师说的,上学期间不准谈恋爱。”

这件事让王宏伟深刻意识到要先立业再成家,此后在军艺的四年里,尽管他在比赛中多次获奖,有了一定的名气,但他依然坚守和老师的约定,没有谈恋爱,一心扑在音乐学习和提升上。

直到有一次去新疆演出,在返程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位故人。

聊天中,对方得知他还未婚,便热心地给他介绍对象。

对方介绍的是一位弹钢琴的优秀女孩,在中央音乐学院当老师,是发小的女儿。

王宏伟一听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脑海中似乎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好像很久以前见过这个女孩一面,那时她才十三四岁。

回到北京后,王宏伟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孟老师说明了情况。

孟老师得知后,非常热心,因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主任杨俊是她的老同学,她立刻打电话询问杨珊珊的情况。

杨俊接到电话还打趣地问:“你要干嘛,是不是给你那傻儿子找对象?”

在孟老师的积极撮合下,王宏伟和杨珊珊的缘分就此展开。

王宏伟和杨珊珊的初次见面充满了戏剧性。

两人性格差异很大,一个是在农村长大,历经生活磨难的60后;一个是留洋归来,在音乐殿堂熏陶下成长的80后。

王宏伟拿到杨珊珊的电话后,为了给她留下好印象,特意选了一家意大利餐厅邀请她吃饭。

那天,他特意打扮了一番,穿上了一件平时很少穿的花衬衫,显得有些紧张和拘谨。

坐下来后,他率先开口说道:“我最爱吃这里的芝麻菜。”

杨珊珊听后,心里暗自惊讶:“没想到民歌歌手还有这么洋气的一面。”

其实,这顿西餐是王宏伟专门为她准备的,此后他们再未在这样的餐厅吃过饭。

当时的杨珊珊对王宏伟并不了解,不知道他在音乐界的成就,也没听过他的歌。

因为王宏伟走红的时候,她刚好出国留学,而且她关注的领域主要是西洋乐,与民歌领域交集甚少。

在她看来,他们之间似乎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于是否要和王宏伟交往,她心里充满了犹豫。

但在吃饭过程中,王宏伟的一些举动让她感受到了他的真诚。

王宏伟拿出手机,给她看在灾区慰问时拍摄的照片,讲述那些孩子的故事,却没有提及自己的荣誉和成就。

杨珊珊从他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和爱心,这让她对王宏伟有了新的认识。

尽管一开始杨珊珊觉得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从相亲到结婚,他们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属于典型的闪婚一族。

后来杨珊珊说,是王宏伟的朴素和真诚打动了她,让她觉得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结婚后,杨珊珊为家庭付出了很多。

原本她希望婚后过丁克生活,但在结婚四年后,他们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他们于2008年领证,2009年举行婚礼。

在婚后的生活中,虽然也会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吵架,但每次都是杨珊珊主动认错和解。

作为年轻的妻子,她用自己的宽容和智慧经营着婚姻,让家庭始终保持着温馨和睦。

杨珊珊对待婆婆也非常孝顺,家里婆婆的吃穿用度,她都精心操持。

婆婆对这个儿媳也是满意至极,每次一家人一起上节目,婆婆都会满脸骄傲地竖起大拇指夸赞她。

婆婆也是个明事理的人,家里来学生时,她会热情地忙前忙后,送上果盘或巧克力,对多年不见的学生也能一眼认出并亲切打招呼,全力支持着王宏伟的工作,这也让杨珊珊感到格外欣慰。

婆媳俩相处多年,从未红过脸,每次小两口吵架,婆婆总是站在杨珊珊这边,先数落儿子的不是,再劝儿媳别往心里去。

除了夫妻和婆媳关系和睦,王宏伟和杨珊珊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也高度一致。

因为王宏伟小时候吃过太多苦,所以他不希望女儿重蹈覆辙。

每天清晨,王宏伟都会早早起床,为女儿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

20分钟后,女儿起床,在吃早饭前会认真地弹琴40分钟。

吃完早饭,王宏伟会陪着女儿休息半小时,他们或是一起阅读书籍,或是在户外打羽毛球,享受亲子时光。

休息结束后,女儿又会继续弹琴两个半小时。

每当有小朋友来找女儿玩,女儿总会用稚嫩的声音回答:“没时间,我要练琴。”

女儿是过敏体质,而王宏伟因为“少白头”本可以染发改善形象,但为了女儿的健康,他选择放弃。

他常常安慰自己,只要女儿能有好的发展,自己受点苦不算什么。

有了孩子后,无论工作多忙,王宏伟都会抽出时间陪伴母亲。

他深知母亲多年的不易,看着母亲患有风湿,他和杨珊珊会贴心地为母亲放好热水,帮她洗澡搓背、修剪脚指甲,洗完澡后还会仔细地把母亲的头发吹干。

一家人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在平凡的日子里过出了幸福的滋味,让人由衷地感到温暖和感动。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首优美的乐章,在岁月中缓缓流淌,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坚守梦想,在家庭中传递爱与温暖。

0 阅读:46
积极的葡萄干

积极的葡萄干

於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