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李白在重病之时,先将自己的手稿全都交给族叔李阳冰,而后在病榻上赋《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一代诗仙最后的绝笔,也算是他自撰的墓志铭。
不久之后,至死都以“大鹏”自比的李白驾鹤西去。
关于李白之死,向来众说纷纭,有说他醉死的,有说他病死的,也有极富浪漫色彩的一种说法,是说他于江上饮酒,酒醉后跳入水中捉月因而溺死。
李白的诗,狂放、豪爽、洒脱,然而他的一生命运,却不像他的诗那样。
他的一生,有着诸多的束缚与无奈。
他的婚姻,也与他的仕途一样,颇多起伏。
李白的祖籍为陇西成纪,即如今的甘肃秦安,其祖上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曾因走私而获罪,被发配至西域。
李白出身西域碎叶,即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李白出生后不久,其父李客由西域潜返四川,定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李客是个经商天才,家族生意一度覆盖至长江中上游,虽说当时商人地位很低,但这毫不影响李白“富二代”的身份。
譬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样的诗句,可不是李白乱说的,因为他是真的见过、用过白玉盘。
家里并不缺钱,所以李白从小就有机会饱读诗书。
卓绝的天赋与过人的才华,也使得其父李客有了鼓励李白入仕的念头。
然而,对于李白来说,这条路在唐朝的时候可是难于上青天,由于他是商人之子,所以不管再怎么才华横溢,也都是不被允许参与科举考试的。
因此,李白想要从仕,就只能找权贵之人代为举荐。
从15岁开始,李白就开始结交社会名流,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拜会过益州等州的刺史。
尽管李白才华盖代、剑术超绝,但这些官老爷们只是花着他的钱,却不想着办他的事。
无人愿意举荐,官是没法做了,腰包里并不缺钱的李白,就只能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学仙修道,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就是各种风景点打卡。
可这样的“富二代”生活并不长久,在父亲李客逝世之后,李白的兄长们将家产基本都给霸占了,只给李白留下了少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24岁,服完丧之后,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了蜀地。
虽说没有继承到多少家产,自己也不置产业,就是整日游山玩水,但李白其实并不缺钱。
为什么?
因为此时的李白,已凭借着诗作有了名气,之前是他要去结交权贵,如今是很多名流也想结交他,如李邕、孟浩然等,都乐于与李白结识。
事实上,与各式各样的名流结交,这种事情几乎贯穿着李白的一生。
就如后来李白最出名的一场“粉丝见面会”,世人皆知李白作《赠汪伦》一诗,使得汪伦得以留名千古,但却不知汪伦为了结交李白,可谓是费尽心思。
汪伦不仅豪掷千金盛情款待,还亲自为李白送行,赠名贵的衣服不说,还赠名马为李白代步,且是送了八匹之多。
放在如今来说,就是人家盛情款待你吃饭、游乐、买买买,完事了还一下子就送给你八辆名车,这样的李白,是不会缺钱的。
李白结识的这些名流,有给他送钱的,自然也有给他介绍媳妇的。
李白的第一段婚姻,就是由孟浩然替他牵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为诗人的孟浩然,是很理解李白的。
李白是一个从小就不缺钱的人,是一个极富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极度向往仕途的人,这样一个诗人、剑客,你如果让他去操心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是不可能的。
所以,孟浩然给李白介绍的媳妇,就是出身宰相门第的许小姐。
许小姐的祖上颇为显赫,其高祖、曾祖都曾做过刺史,其祖父许圉师在唐高宗一朝官至宰相。
孟浩然之所以要替李白牵线,一是觉得李白有惊世之才,二是觉得许家的家世显赫,或许能够为商人之子李白打通仕途之路,虽然许圉师早已不在人世,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是?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26岁的李白入赘许家,这是他的第一段婚姻。
事实上,李白本身或许并不在意“入赘”这种字眼,因为他出生于胡地,其婚姻观念应该是有异于中原的,并不会以此为忧。
李白虽然不在意,但不意味许家人就看得起他。
在那个门第观念极深的时代,李白在许家始终不受舅哥们的待见,虽然许小姐对他很好,但心高气傲的李白还是选择了外出周游,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入仕的机会。
李白的内心深处,其实也不希望吃这样的“软饭”,他在外出周游的时候,因被许氏催促回家,就曾写过“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这样的诗句。
李白的意思是说,男儿生来就该豪气冲天,就该凭着自己的能力征战立功、建立功业,不要凭借着与帝王的姻亲关系而爬上高枝。
但有一点,因为入赘了许家,李白其实是不缺钱的,因为许家有着丰厚家底。
只是这第一段婚姻的十年里,李白的仕途其实并不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蹉跎。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29岁的李白多次谒见安陆当地的长史,不管是好说歹说,全都是被拒绝,去往长安谒见宰相张说,并交好于张说之子张洎(唐玄宗之驸马),又谒见了其他王公大臣,全都是没得结果。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而立之年的李白在长安处处碰壁,身上的钱财全都跟肉包子打狗一样,打在各种朝廷大员的身上,连个回响都听不到,花钱如流水的他甚至搞到穷困潦倒,一度在长安市井之中自暴自弃。
仕途始终无门,李白也曾为此消沉,他在32岁的时候回到安陆,构石室,开山田,过了一段短暂的日耕夜读的隐居生活。
之后两年,李白先后给唐玄宗献《明堂赋》、《大猎赋》,并多次前往长安,结识了卫尉张卿之后,又通过张卿向玉真公主(唐玄宗同母妹)献诗,称她“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要入道成仙的。
李白虽是步步接近了上层人物,也结识了将他誉为“谪仙人”的贺知章,但李白的仕途之路仍是不顺,不得已又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慨,离开了长安。
也正是此时,许小姐没了。
许小姐为李白生下了一儿一女,儿子名“伯禽”,女儿名“平阳”,对于孩子们来说,李白其实并不算一个合格的父亲,因为李白在成婚之后的十年里,大多数时间都是云游在外。
许小姐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家闺秀,性情温婉,李白不在家的日子,她就全面负起照料孩子的重任,但因身子虚弱,加上长期思念丈夫,忧思成疾,早早就离开了人世。
人到中年,李白的第一段婚姻,就这么结束了。
李白的事业一直没有,李白的爱情如今也没了。
没了老婆,没有工作,还要带着一双儿女,自己又不受许家人待见,已是36岁的李白,面临着空前的“中年人危机”。
很快,李白将自己在安陆的田地贱卖,从许家搬了出来,带着一双儿女移居山东兖州,在后来回忆起这段岁月的时候,李白曾在诗中写道:“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到了山东,由于有孩子要带,所以在亲友的介绍下,李白与一刘姓女子走到了一起。
在《李翰林集序》中,对于李白的这第二段婚姻,其实并没有用到“娶”字,因而这有可能不是一段正式的婚姻,或许只是同居关系也说不定。
刘氏不同于许小姐,许小姐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是个读书明事理的人,虽然有时候会因思念而催促外出的李白返家,但许小姐是理解与支持李白的,可这刘氏却是个极其务实的女子。
在刘氏看来,李白写的诗就跟鬼画符一样,她理解不了,她打心眼里觉得,像李白这样没有工作,又总喜欢瞎跑的人,完全就是不务正业,还时常带着一群狐朋狗友大吃大喝。
对于刘氏,李白也不惯着,他受了刘氏的各种抱怨,就借着诗作进行痛斥,如《雪谗诗赠友人》里李白所写的:“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
譬如后来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在诗里如此写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不得不说,李白骂人确实是有一手的,他自己估计也是被刘氏骂得挺惨,所以才会如此愤愤难平。
事实上,我们没法说李白与刘氏谁对谁错,用如今的话来说,两个人单纯就是三观不合。
刘氏关心的是柴米油盐,是一个极为现实的人,而李白的洒脱与狂放,却是风花雪月式的浪漫主义,李白不懂刘氏为何就只盯着一日三餐,刘氏自然也不理解李白为何不肯安分。
如此感情,自然走不长久,很快二人也就分道扬镳。
与刘氏分道扬镳之后不久,李白开始了他的第三段婚姻。
在《李翰林集序》中,对于李白的这第三任妻子,并未有过多介绍,连姓氏都不知道,只称是“鲁一妇人”。
这一位妇女,据传曾是李白的邻居,因其丈夫经商发达后嫌弃糟糠之妻,将该女休了,经历了两段婚姻的李白也便与她走到了一起。
李白的第三任妻子,曾为李白生下一子,名为“颇黎”,她不仅关照着李白的生活,也同样照顾着李白与许小姐所生的一子一女。
这一段时间,李白的仕途总算是迎来了转机。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贺知章、玉真公主等人对李白赞誉不绝,唐玄宗在看了李白的诗赋之后,也很是钦慕,召李白进宫的那天,唐玄宗给足了李白面子,甚至降辇步迎。
这一次与唐玄宗的见面,41岁的李白对唐玄宗的问题对答如流,唐玄宗龙颜大悦之余,令李白供奉翰林。
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唐玄宗每有宴请,都令李白作陪,可谓极为宠信。
辛苦了半辈子,终于有了编制在身的李白,却在一次次的宫廷宴请中,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愈加感到厌倦。
觉得这工作干起来不爽,李白便开始寄情于酒,开始玩起了各种花操作。
李白先是与贺知章等人结为“酒中八仙”,连唐玄宗叫他上朝他也不去,之后又在喝醉的情况下为唐玄宗起草诏书,甚至还在宴会中,借着酒劲伸脚让高力士替他脱靴。
正正经经干了两年活之后,李白终于被唐玄宗炒了鱿鱼。
而这两年的活,也是李白这辈子里唯一的一份正经工作。
不过话说回来,李白在这两年里所赚到的钱,该是寻常百姓几辈子也赚不到的。
譬如,他给杨贵妃写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诗句之后,当场就被唐玄宗赏了黄金百两。
譬如,李白尽管被辞退,但唐玄宗惜其才,仍是给了他一笔丰厚的赏金,这个数目可不是什么“N+1”能比的。
只是让李白没想到的是,工作没了也就算了,自己的第三任妻子也病死了,李白又一次成为了丧偶之人。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夏,李白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诗人终于见了面,已心无牵挂的李白与杜甫大喝特喝,又相约了一起去寻道求仙。
这一年的秋天,李杜二人相约去了梁宋,在那里又遇到了高适,真个是好家伙,“寻道求仙二人组”就成为了“三人组”,三人共游王屋山。
这一年的冬天,43岁的李白在与杜甫、高适分别后,去到山东齐州紫极宫,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了一名道士。
这一段时间的李白,除了工作的事情毫无头绪,其他方面还是比较洒脱的,因为他不缺钱,所谓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那是因为他真的有钱。
就算他没钱,凭借他的绝代诗作,凭借他的名扬全国,凭借他的众多粉丝,他也能过着有钱的生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有钱,就可以任性,任性到什么程度呢?
就比如说,他与杜甫,就是玩。
在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李白与杜甫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两次相约、三次见面,一同评文论诗,一起纵谈大势,一伙寻道求仙,各种拜访亲友,好不自在。
这段岁月里,李白虽然云游,也总记得返家与孩子们团聚,并多次邀请友人到家中饮宴。
在李白的诗词中,跟酒相关的篇章大约就占了四分之一,因而杜甫就曾在《饮中八仙歌》中如此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杜甫的诗中,论起李白与他的酒友们在喝酒时的状态,可谓各有不同,又都形容得十分贴切,李白是“酒家眠”,贺知章是“骑马似乘船”,李琎(唐玄宗的侄子)是“口流涎”,李适之是“长鲸吸百川”,崔宗之(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是“举觞白眼望青天”,苏晋(吏部侍郎)是“醉中往往爱逃禅”,张旭是“脱帽露顶王公前”,焦遂是“五斗方卓然”。
该说不说,寻常人要是敢像李白这样,没事就喜欢呼朋唤友大喝特喝的,兴许都要被人骂得狗血临头了,但李白不是寻常人,别人喝醉了就叫“酒蒙子”,他喝醉了就是“酒仙”、“醉圣”。
如此喝法,得亏李白没有死于酒精中毒,或是丹药中毒。
也就是在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的这一年,李白邂逅了他的第四段姻缘。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被辞退之后就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宋的李白,在梁园古迹的一面墙上挥毫写下《梁园吟》。
才女宗小姐路过梁园,看到一位僧人正要将这面写了《梁园吟》的墙涂掉,就赶紧制止了下来,并豪掷千金,买下了这面墙,此即为“千金买壁”的典故。
这位宗小姐,其祖父是宗楚客,宗楚客之母是武则天的同族姐妹,宗楚客也曾先后三次出任宰相,因而,这宗家也与李白第一次入赘的许家一样,是个显赫的门第家族。
宗小姐才貌双全,且对诗文很有研究,而此时的李白早已凭着诗文名满天下,宗小姐这样的“小迷妹”自然是不会放过李白的。
年近五旬,两次丧偶的李白,也迎来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婚姻,他第二次入赘。
宗氏与李白成婚之后,一直悉心照料着李白,他与李白有着同样的兴趣与爱好,也很支持李白游山玩水,宗氏不仅不因李白的道士身份感到尴尬,反而她也对道教极感兴趣。
夫唱妇随,两人甚至还曾一起出游天门等地。
通过李白的诗词,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段婚姻对于李白来说,应该是很幸福的,就如李白在《秋浦寄内》中给宗氏所写的“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这就已经摆明了是在秀恩爱了。
同样是老婆,李白骂第二任妻子刘氏的时候,用词不可谓不毒,但对第四任妻子宗氏,这思念之情可就溢于言表了。
所以说,这夫妻之间啊,关键还得是性格契合、三观接近、趣味相投才行,不然怎么着都是错,就如刘氏拿李白写的诗当鬼画符,宗氏却可以为了李白的一首诗豪掷千金。
当然,还有钱财上的问题,或许是出身不同,因而刘氏与宗氏的金钱观也是不同的。
对刘氏来说,李白花钱兴建酒楼、兴建丹房,那也都是要惹她生气的,刘氏觉得李白是在瞎折腾,胡乱浪费钱。
对宗氏来说,因为她的家世就摆在那里,她也跟李白一样不缺钱,因而也不过于看重钱,所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她都可以无条件支持李白。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宗氏避世庐山。
按理说,李白是一个曾经进了体制的人,也因为自身反感这类工作而摆烂,因而被辞退,所以我们在想,这样的人应该是不屑于再去追求仕途的。
但显然,李白并不是这样的念头。
原因很简单,李白先前侍奉翰林的时候之所以摆烂,并不是说他不喜欢仕途,而是说他看不上这样的小官。
李白的志向,从来都是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大的,做宰相,不做小官,这一点倒是很符合他狂傲的性格。
因为他的性情,不管是任何人,如果只给他做小官,只让他给皇帝、贵妃写诗,他就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所以先前尽管唐玄宗器重他,但他就是敢不满,敢不上朝,敢叫高力士给自己脱靴。
所以在这一点上,李白与高适虽是好友,但二人其实是有区别的。
相较于李白来说,高适更为务实,第一次被人举荐做了个小官,其实就是管理一个小地方的治安而已,但高适并不嫌弃,而且是尽心尽力地去好好做。
但李白不一样,李白侍奉翰林,并且唐玄宗都会带着他出席各类宫廷饮宴,这都已经是接触到最高的权力阶层了,但他不干,他就是嫌小。
因此,务实的高适最终越做越大,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封渤海侯,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而李白就只干了两年就被辞退了。
所以说,李白身上是有一种傲骨的,而他这样的傲骨,显然与他那近乎苍白的政治天赋并不匹配。
李白的政治天赋,不能说没有,而应该说是完全没有。
所以,李白很天真,天真到他竟会投靠永王,或许是他觉得如果永王得了天下,他的仕途就将一步登天吧?
又或者说,在政治上天真得幼稚的李白,甚至都看不出来永王是在谋反吧?
永王李璘(唐玄宗第十六子)造反的时候,已经快到了花甲之年的李白,竟然听从了李璘的号召,成为了李璘的幕僚。
最终,李白因此下狱。
为了救夫,宗氏不惜四处奔走,甚至动用了家族的力量为李白进行关系打点,李白虽然得保不死,但也落了个被发配夜郎的下场。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57岁的李白自浔阳出发,被长流于夜郎,宗氏的弟弟宗璟为其送行。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58岁的李白在流放途中遇到天下大赦,因而欣喜若狂,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早发白帝城》,其中所写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代表着他的心境,也蕴含着他盼望再次见到宗氏的无尽期待。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暮春时节,李白送宗氏上庐山学道,并作《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送予宗氏。
此时的李白,在经历了人生重大波折之后,已将很多事情看的很开,而宗氏则是愈加醉心于隐逸,李白是正式办理过入道手续的,因而他对宗氏要学道的念头,并不反对劝阻,而是非常赞同。
因而,这两首诗又被认为是李白与宗氏在情投意合之下的最终诀别。
送完了妻子,李白东下重游皖南,并多次往来于宣城与金陵之间,或许是受了高适的影响,60岁的李白居然还想着去投李光弼从军,但已是白霜染鬓的一代诗仙,投军自然是会被拒的。
也就是在这一年,李白染病,曾经放肆吃喝玩乐从不缺钱的他,临到老了反倒窘迫了,不得已投奔了自己的族叔李阳冰。
李阳冰虽是李白的族叔,但年纪较李白小了很多,得李阳冰竭力照顾,李白的晚年总算有了归宿之地。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天,李白在病重之时,将自己的诗文全都交给李阳冰编集,当年的十一月,李白作《临终歌》之后不久,驾鹤西去,葬于当涂龙山。
一代诗仙,就如他在《临终歌》中所写的,他的一生自比为大鹏,但终究是半空摧折,始终无法翱翔于九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