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结束为期十天的欧洲之行时,柏林传来的消息恰好为他的战略洞察提供了注脚——德国大选结果揭晓,保守派领袖默茨领导的基民盟以务实姿态胜出,极右翼选择党异军突起,两大政治力量不约而同地将对华关系列为优先议题。这场选举不仅重塑了欧洲最大经济体的政治版图,更验证了中国对欧外交的前瞻性判断。
三年前,欧洲跟随美国挥舞对俄制裁大棒,如今却陷入尴尬境地:特朗普政府与俄罗斯秘密谈判,欧盟被排除在乌克兰问题核心圈之外;能源危机阴霾未散,民众抗议电价飙升的示威已在柏林、巴黎街头持续数周。王毅外长此行敏锐捕捉到欧洲的困境,他在巴黎与马克龙闭门长谈后指出:“盲目追随外部力量的时代正在终结,务实合作才是欧洲的未来。”
这种转变在德国大选中尤为明显。默茨在胜选演讲中直言“欧洲防务不能依赖他人”,其智库团队被曝正起草一份“对华合作路线图”,涵盖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而极右翼选择党领导人魏德尔更公开表态:“与中国脱钩是经济自杀”,该党甚至提议建立“欧亚陆桥基金”,推动中欧基础设施联动。
就在德国政坛转向之际,中国海军在澳大利亚附近的斯塔曼海域展开实弹演习。这场行动被外界解读为多重信号的释放:既是对澳新两国近期在南海挑衅的强硬回应,也是对欧洲的间接提醒——中国有能力同时维护核心利益与拓展国际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演习时间点与王毅回国行程高度重合。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正通过“军事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双轮驱动,向欧洲传递清晰信息: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任何试探红线的行为都将遭遇坚决反制。
随着德国新政府上任,中欧关系迎来重构窗口期。默茨团队提出的“技术主权同盟”概念,与中国“十四五”规划中的科技自立战略存在对接空间;而魏德尔派系主张的“去美元化贸易结算”,则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形成潜在合力。
但分歧依然存在: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碳关税法案”可能冲击中国制造业,而德国社民党残余势力仍在鼓噪“供应链去风险化”。对此,中国商务部近日悄然启动“中欧绿色通道”试点,通过减免关税鼓励新能源产品进出口,以务实举措化解摩擦。
当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为欧盟团结焦头烂额时,来自东方的解决方案正在被更多欧洲城市接纳:成都开往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新增“新能源汽车专列”,宁德时代在德累斯顿的电池工厂带动当地就业率上升3个百分点。这些微观变化,恰是王毅所言“理性务实”的最佳诠释。
欧洲的觉醒或许来得稍晚,但正如柏林洪堡大学一位教授所言:“当美国人忙着分食乌克兰蛋糕时,中国人正在帮欧洲重建餐桌。”在这场百年变局中,谁能为动荡世界提供确定性,历史终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