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3年,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向党中央提出了三个特殊请求,旨在改善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一请求引起了邓小平的关注,他立即批示:“一周之内解决!”。陈景润的请求与他的杰出贡献密切相关,科学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角色。陈景润的坚持和努力如何影响了他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以及他的故事对当代科学界有何启示呢?
母亲偶然间发现了陈景润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深感儿子的潜力,于是劝说父亲,从家中微薄的积蓄中挤出一些钱,让陈景润有机会去城关小学读书。进入学校后,陈景润迅速展现出卓越的数学天赋。他对数字有着异常敏感的触觉,只要一面对数学题目,便会全神贯注,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不见,他瘦弱的身躯和内向的性格使得同学们常常称他为“小书呆子”。
在学校里,陈景润遭受了不少欺负,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家庭贫困,他在班级中经常成为同学们的攻击目标。他从未放弃学习的决心,他满怀委屈地向母亲倾诉,表示自己想要放弃学业。母亲温柔而坚定地劝慰道:“孩子,咱们家条件不好,才会被别人欺负。我们越是贫穷,就越要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那些欺负我们的人刮目相看!”
受到母亲的鼓励,陈景润决心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成为全校第一名。那些曾经欺负他的同学们则因各种原因纷纷被开除,陈景润顽强拼搏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让周围的环境随之变化。
1953年,陈景润顺利完成学业,从厦门大学毕业,依靠人民政府的安排,他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担任数学教师。在这所学校里,他充满热情地投入教学,希望将自己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1954年,由于“口齿不清”的问题,学校对他的教学能力产生了质疑,最终决定停职,这一打击让陈景润感到失落,他不得不返回母校厦门大学,担任一名资料员。
在厦门大学,陈景润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在校长的推荐下,他于1955年顺利晋升为助教,重返学术研究的舞台。他积极参与各类数学活动,继续深耕自己热爱的领域,1956年,他因在华罗庚的《堆叠素数论》中提出了独到的改进,开始引起华罗庚的关注。
次年,陈景润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开启了他在数学研究领域的新篇章,他可以接触到更多前沿的研究课题,还有机会与众多优秀的数学家交流和合作。
1966年,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在仅有6平米的小房间内,凭借不懈的演算和深刻的思考,将自己的证明不断地简化和完善,最终实现了这一猜想的世界领先成果,这一成就使他在国际数学界声名显赫,成为当时最受瞩目的数学家之一。
这一切的成就,竟然只依靠一支普通的钢笔和几麻袋的草稿纸,这些便是陈景润的全部武器。想象一下,他所经历的那些个无眠的夜晚和专注的白天,常常沉浸在思维的海洋中,孤独而坚定地追寻着真理。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他的灵感与努力交织,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果。
随着“1+2”这一命题的成功攻克,陈景润离“1+1”这一数学界的“皇冠”也仅一步之遥,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听闻过“陈景润”这个名字,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数学界的重要一员。
在以自负著称的日本,陈景润也赢得了极高的尊重,他们仰慕的中国数学家,历史上不过两位,一是古代的祖冲之,另一位便是现代的陈景润。他的成就为中国的数学研究赢得了荣誉,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科学领域的崛起。
全国科学大会结束后,邓小平对陈景润的健康状况格外关注,特别指示有关部门为他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经过检查,结果并不乐观,长期超负荷的科研工作导致陈景润身体出现了多种健康问题。为了确保他的恢复,邓小平特意安排他入住北京解放军309医院的高干病房。在这里,命运的安排让他邂逅了未来的爱人——从武汉军区派往309医院实习的医生由昆。
在住院期间,陈景润与由昆相互吸引,感情迅速升温,并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1980年8月,47岁的陈景润和31岁的由昆在亲友的祝福下步入婚姻的殿堂,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新的家庭却面临重重困难,首先,陈景润在北京工作,而由昆则在武汉,两人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分隔两地,虽然在孩子出生前这段距离尚能忍受,但孩子出生后,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愈发突出;其次,由昆希望能调动到北京,但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只有几平方米的居住空间,工作调动也异常复杂;再者,陈景润在科研和社会活动上都肩负重任,各种琐事使他倍感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经过深思熟虑,陈景润与妻子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他决定向组织提出请求,寻求帮助。他希望组织能够协助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夫妻长期分离的困扰;适合的住房安排;以及为他配备一位秘书以分担工作负担。
当这份请求报告提交后,邓小平迅速获悉其内容,这位被称为“后勤部长”的领导果然信守承诺,立即作出批示,表示将于一周内解决陈景润的三个请求:为他安排合适的住房、调动由昆到北京、以及为他配备一名秘书。
当陈景润将请求报告提交上去后,他原以为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回复,毕竟每个要求的落实都涉及诸多环节,非一朝一夕之功。让他惊喜的是,仅仅一周后,他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和家人顺利换了新的住房,由昆的工作也成功调动到了北京,陈景润还获得了一位得力的助手。
他在看到陈景润的申请后,心中充满了自责,认为无论经济再困难,都不应让科学家生活得如此艰难,他立即向相关部门下达了指令,要求在一周内解决这三项请求。
得知邓小平再次帮助了自己,陈景润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激动地对妻子由昆说:“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哪怕累死也心甘情愿!”
几年后,在一个国庆节的盛大庆典上,陈景润应邀前往天安门城楼观礼,此时的他已经被疾病缠身,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实际上可以选择不去。为了能够亲自见到邓小平,他坚持参加了庆典。他在城楼上站了几个小时,尽管感到疲惫不堪,但他心中涌动着对领导的敬仰与感激,也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责任感。
1984年,陈景润在一次过马路时,不幸被一辆自行车撞倒,由于后脑勺重重着地,他受了重伤,并因此诱发了严重的帕金森症。
躺在病床上的陈景润,尽管身体虚弱,却始终挂念着那个撞他的年轻人,他想象着这个小伙子的面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他对照顾他的医护人员说道:“请不要为难那个撞我的人。他只是一个年轻人,未来还很长,不要因此就毁了他的前途。”他并没有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而是试图理解那个年轻人的困境,心中始终充满对生命的珍惜。
1996年1月18日,陈景润因肺部感染病重,伴随长时间的高烧不退,医院迅速发出了病危通知书。这一消息在中央有关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相关领导和医生们纷纷聚集于中关村医院,期望能尽一切可能挽救这位杰出的数学家。
医院派出了顶尖的医生团队,使用了最好的药物,全力以赴地对陈景润进行抢救。经过几日的紧急治疗,他的体温终于得以控制,病情也略有好转。3月10日,陈景润再次发起高烧,呼吸急促,所有的药物都似乎失去了效用。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他的妻子由昆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眼中含泪,柔声询问:“先生,你能给欢欢留下几句话吗?”此时的陈景润虽然努力想要回应,却只能动动嘴唇,无法发出声音,他的沉默令空气中弥漫着无言的悲伤。
在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睁着眼睛离开的,似乎还留有未了的心愿。由昆此刻心如刀绞,她意识到丈夫心中尚有两件遗憾:一是未能完成“1+1”的证明,二是未能亲眼见证他们的儿子长大成人。
这一刻,她回想起陈景润多年来在数学研究上的执着与坚持,那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与热爱,如今却因病魔而无情地被打断。陈景润的一生,犹如一道数学题,尽管过程艰辛,却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