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行车的前世今生
作者:刘佳欣

走进绿树成荫的碎花砖小道,让人看不到尽头, 一声汽车笛声呼啸而过。这小道,仿佛是通往一个王国。果不其然,通过这小道,就来到了自行车王国--三木自行车博物馆。
共享单车的盛行,自行车再次流行起来。大家还记得当年的二八杠吗?你知道自行车的前世今生吗?自行车的这一切,是博物馆馆长柴林的记忆;也是18世纪至今两百多年历史的记忆;更是工业时代,人民积极建设国家的记忆……
柴林馆长一生致力于收藏自行车,他所做的,或许只是个人爱好,但对我来说,馆长是将“记忆"传承了下来,并将他们分享给我们。 兰州三木自行车博物馆,筹建于2009年占地6.6亩。收藏了从1775年至1975年近200年来全国各地生产的自行车1000余辆。一辆辆自行车静静地陈列在精心装饰的玻璃罩下。
一楼大厅的靠墙展柜里陈放着全国各省的自行车执照,证件手续,自行车车牌。 从一笔一画的钢笔字里,透露出80年代人们对于自行车的热爱。有的执照纸页也已泛黄,但依旧保存完好。随父母遨游在博物馆里,首先浮现在眼前的是镇馆之宝--走路机。这是一辆世界最早的木质可转向的前轮曲柄自行车。生产于1816年的德国。走路机被视为自行车始祖,自那以后,许多发明者对自行车投入了巨大热情。
在博物馆,还有众多著名的自行车。有凤凰牌自行车,永久牌自行车,日本富士自行车,英国皇家仪仗队的军用自行车……在这一辆辆自行车背后,有属于他的独家记忆,有属于他的精彩故事,有曾经的历史光辉。
在路上,父亲讲起了他与自行车的故事。五年级时他偷偷地把太爷的自行车骑上了路。那是一辆永久牌的二八自行车。跨在梁上,勉强可以脚蹬踏板,手持车把。那时顽皮的他,骑着自行车上了路,幸好汽车不多。他骑的飞快,一会就过了一个路口,可是,身后的警察也追上来了。喊到:“哎!小孩子,快停下!危险!”父亲听了,不反没停,反而骑得更快窜进了回家的小道。笑声,布满了整条街道。他给我说着说着,笑了几声,颇带童趣,眼神里充满了对童年时代的向往。我想,这就是他对兰州城的记忆,对自行车的记忆,对童年时代的记忆吧!
我多次去过自行车博物馆,每次去都能有新的收获。又一次遇到柴林馆长讲解说“过去我是收集员,现在我是保管员。我的责任就是把这些不同时代的记忆永远留住,倾我所有,尽我所能。”这句话使我感触很深,其实他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他的收藏,更是他的心血和对自行车的热爱。这份心血中是一种扎根在心中,对于文化的信仰。
自行车不仅是父辈对于这座兰州城的记忆,更是中国建设发展70年的记忆。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将这份记忆为“交响丝路•如意兰州”旅游增光添彩,三木自行车博物馆也将成为“丝绸之路”上黄河边上的又一个靓丽的休闲旅游好去处!希望这份记忆永传承!


“丝绸之路”黄河边上的三木自行车博物馆———带你走过自行车王国的前世今生
作者:海贝儿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丝绸之路”黄河边三木自行车博物馆位于家门口。小时候,每当听到门外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便会飞一般冲出去,幻想着是邮递员来送信。我的父辈时代自行车是一种普遍的代步工具,也是富有和高贵的象征,谁家能有一辆自行车那不是一般的令人羡慕。今天带着儿时的记忆,怀着好奇,领着儿子,来到家门口的自行车博物馆。
三木自行车博物馆位于黄河边上新港城张家滩1号,这是一幢四层独栋楼,其中一、二、三层是展厅。博物馆历经10年筹建,总投资2.4亿元、馆藏1300余辆世界各国珍稀自行车。是目前世界上藏品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自行车专题博物馆。馆内藏品全部是馆长柴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搜集,历经40年收藏所得。馆内珍藏了从1775年至1975年200年以来世界各国生产的古董自行车。
自行车曾经是我上小学中学最喜欢的代步工具,也是父辈时代的人们最熟悉的。城市街头除了公交车几乎没有机动车,上下班高峰到处是洪流滚滚的自行车骑行一族。据爸爸讲,他们的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作为三大件,也是娶媳嫁女的标配。

对城市的怀念、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要走的路、要做的事。有人喜欢存钱,有人喜欢存物。在自行车博物馆里,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父亲讲过的那些温暖和怀念。
世界上曾经有过的自行车,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这里的每一辆自行车都有一个故事。有世界最早的木质、可转向的前轮曲柄自行车;镇馆之宝是1816年产于德国的“走路机”;有生产于1861年,算是世界上首辆大小轮自行车的雄鹰自行车,全球仅存两辆,一辆在意大利博物馆;还有1884年产的燕子自行车、1911年产的英国皇家空军跳伞车、1896年产的德国俾斯麦28型自行车……这些都属于“绝版”级别,非常珍贵。从规模、数量、藏品种类、品相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镇馆之宝“走路机”,这辆世界最早的木质、可转向的前轮曲柄自行车,生产时间为1816年,产地德国。 “走路机”的诞生,根据文史资料记载,这个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创意源自200多年前。1790年的一天,法国人西夫拉克在巴黎街上行走,一辆驶过的四轮马车溅了西夫拉克一身泥水。这促使他想到一个问题:路这么窄,行人又那么多,为什么不可以把马车的构造改一改呢?应当把马车顺着切掉一半,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个车轮……他回家就动手设计,经过反复试验,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马轮”小车造出来了。
这辆最早的自行车是木制的,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既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之后,许多发明者对自行车投入了巨大的热情。生活在1785-1851年的冯·德赖斯男爵,在前轮上加了一个控制方向的车把子,凭此发明获得了英国皇室的称赞,并获得专利,这台“走路机”被视为自行车始祖。

在博物馆里,还有有着悠久历史传说的鸡公车,手推独轮车,也叫二把手、土车子。据说在诸葛亮时代就有了。诸葛亮为解决天梯石栈道上人背畜驮的运输难题,研究了木牛流马,实际上也就是这个独轮车。这辆独轮车制造时间为1935年。
带儿子参观博物馆的那天,正好遇到馆长柴林先生给游客讲解自行车收藏的故事。柴林先生把快乐和记忆留给更多人,让一辆辆穿越时空的自行车和游客“对话”。自行车的发展演变之路,也是一座城市发展史的记忆。馆里珍藏的自行车不只是漂洋过海而来的老物件,它更是象征近代工业文明的缩略史……
馆长柴林先生介绍,1979年,他花880元钱在兰州曹家厅购买了一辆产于1953年的英国“蓝羚”牌自行车。家里除了一辆国产永久13型自行车、沈阳“白山”牌自行车、凤凰14型、18型自行车外,又添新丁。40年来,从一辆到几辆,再到几十辆,柴林就这样一步步走上自行车收藏之路。

2009年,柴林先生在天津收藏了一辆英国皇家仪仗队军用自行车。他笑着说起这次收藏经历:“这是一辆军用自行车,但观赏价值差。我要的是特别美观的。”卖方一听就泄气了。茶饭期间,柴林便不再言及此事。柴林一行准备离开。谁知那人从四楼又追到三楼,从原先一口价10万元,一下子降到柴林出的6万元,还生怕柴林不要。为了那辆自行车,柴林从天津雇了辆面包车拉到北京西客站,那边的熟人早已买好了3床被子和木箱等着,打包后火车托运回兰州。
柴林除了托人从国外购买一些经典款的自行车外,还经常出现在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的拍卖会上,拍卖喜欢的自行车,尽心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王国。
除了收藏自行车,柴林还收藏了很多自行车牌照和驾照,博物馆里收藏的所有证照都是柴林辗转全国各地挖掘而来。

馆长柴林先生指着一辆富士自行车说,全车上的每一颗螺丝钉都不能互换,而且每颗螺丝上面都印有富士的标志。1899年,源自日本的自行车品牌“富士”诞生,1920年“富士”成为日本最风行的自行车品牌。接着,富士的工程师们更着手研发世界级的比赛用车。不仅仅是为了要赢得比赛,更是要藉由竞赛测试新的技术,以研发出更快、更轻及更耐用的自行车。
柴林说起了他的收藏自行车的心路历程,如散文般行云流水的追忆与憧憬中,他说:“也许年轻人喜欢各种豪车,但我们这代人不同,有着对一座城市的怀念,还有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在兰州给他留下最深刻记忆的就是黄河母亲。而博物馆里的自行车正是他为子孙后代留下的记忆:“记忆就像母亲,每个孩子回到家中总是要喊一声‘妈’,如果妈妈答应了,孩子心里就踏实了、安全了。记忆就像家乡的一棵松树、松树下的学校,如果没了树、没了学校,记忆也就不存在了……”
博物馆里的自行车是柴林和他的团队多年的心血,更多的是一种植根于内心深处的文化信仰。他说:“过去我是收集员,现在我是保管员,我的责任就是把这些不同时代的记忆永远留住,倾我所有,倾我所能。” 柴林把这种情怀变成乐趣,从一辆到几辆,再到几十辆,最后收集到上千辆,把爱好变成了一种责任,希望能留住时代的记忆,让子孙后代将来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这些古董自行车。
儿子和我非常喜欢这些自行车,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这更是有文化情怀的私人收藏家柴林先生保护和传承文化,将收藏的社会流散自行车家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深入挖掘自行车藏品的文化内涵。
虽然有专人为游客提供免费解说服务,但是儿子还是很喜欢和智能机器人在一起,我用手机扫了智能机器人身上的二维码,机器人给我们一一讲述每一辆自行车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历史的车轮转起来,让文物藏品活起来,形成兰州特色文化品牌。
一个人、一个时代、一座城市,都有它特定的记忆。自行车是这座城市的记忆,更是我和父辈两代人的记忆,这份记忆为“交响丝路·如意兰州”旅游增光添彩,三木自行车博物馆也将成为“丝绸之路”上黄河边上的又一个靓丽的休闲旅游好去处!







作者:刘佳欣 海贝儿
图片:海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