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嬂(zhí):细致。②渫(xiè),流通。
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
C.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
B.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以求生计。
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基。
D.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5.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于登临之事,收笔处生发人生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B.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临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C.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由“塔高”“江阔”产生的思考与感悟。
D.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7.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了“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
三、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 ”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 ”的快意。
(2)常言道:“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修行之人若一直保持最初那份虔诚之心,那么成为佛都是绰绰有余的。可现实里最终能成佛的却是少数人。《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一句也阐述了这个普遍规律与道理。
(3)李华同学想创作一幅江水图,同时在上面题诗两句,但暂无头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词成句来作画与题诗,比如“ , ”就很好。
【答案】
1.DHL
【解析】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欲民务农”中“农”作“务”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停顿;
“在于贵粟”中“粟”作“贵”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H处停顿;
“贵栗之道”名词性偏正结构,作主语,较长,在其后L处停顿。
故在DHL三处停顿。
2.A
【解析】A.错误。句式不同。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莫或止之”;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句意:没有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B.正确。“亡”通“无”,没有、无/逃亡。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逐逃亡的人。
C.正确。消费、耗费/没有、无。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
D.正确。纵横/正在。句意: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故选A。
3.B
【解析】B.“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错误,由原文“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可知,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只是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抢劫,也不是推翻官府。
故选B。
4.(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2)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解析】(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而不成”,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为何而不成”,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2)“若”,即使;“困乏”,穷困匮乏;“岁”,年成;“孰”,通“熟”,丰熟;“富乐”,富庶安乐。
5.文本一,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文本二,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于农业。
【解析】由原文“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由原文“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文本二: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6.D
【解析】D.“沮丧之情”错误。流露的应该是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之情。
故选D。
7.①要寻根究底,学深学透;②要渊博学识,博古通今;③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④要牢固基础,德业俱尊。
【解析】(1)首句“为学平生不究源”意思是说平生求学不探究本源,意在劝谏鼓励自己应该深入求学,寻根究底。
(2)颔联“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意思是说塔高可以俯视群山,江水开阔可以容纳巨浪的喧腾,以此启示为学也该像高塔阔江一样,不断向高处攀登,并拓展视野和见闻,博古通今。
(3)颈联“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意思是说人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困难,只有不惧危险的人才能登上绝顶、山巅触摸星辰。
(4)尾联“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直抒胸臆,强调为学也该重视筑牢基础,唯此才能实现德艺双馨、德高位尊。
8.(1)虽一毫而莫取,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