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和有道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不需要得道也可以成为一个有道之人?
世间有三指种人:一种是得道之人,一种是有道之人,一种是无道之人。
所谓得道,其实就是指人开悟获得了大道、认知了大道、获取了关于大道的知识。
有道之人,就是有道、在道之人;无道之人,就是无道、失道之人。
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实这句话中的“得道”并不是真的“得道”,而只是“有道”而已。如果称之为:有道多助、无道寡助,会更准确一些。
大道不仅无形,而且道之出口淡乎无味,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试问你怎么去获得?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获得过大道,又谈何失去呢?所以世人所说的得道,大多都只是有道而已。得道虽难,有道却不难。
刘备能够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便说明了他是一位有道之人;
项羽能够打败秦军成为西楚霸王,说明了他曾经也是一位有道之人;
沈万三、胡雪岩能够富可敌国,说明了他们在经营领域也是有道之人;
几千年来,如他们这般的有道之人比比皆是,但他们也只是有道之人而已,却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只有那些开悟天地、明悟大道的人,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
自古以来,真正得道的人极少,孔子便是其中一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以孔子的智慧也只是在五十岁的时候,才明悟了天道,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得道之人,而不仅仅是有道之人。知天命,就是知天道;死生有命,就是指死生有道,也就是指生与死各有其道。知,就是获知、获得、知道的意思;天命,就是天道;命,就是道;人各有命,就是人各有其道。
有道与无道相对,在道与失道相对,失其道不如在其道。
有道之人,就是在道之人;失道之人,就是无道之人;这两种人应该与真正的得道之人,明确地区分开来。人有其道,人在其道,都并不意味着他就能成为真正的得道之人。
有道之人拥有有道之人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特征,失道之人也拥有失道之人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特征。人不需要真正得道,就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之人。
怎么样才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之人呢?其方式有二:
一是根据有道之人的思想行为表现特征,学习它、模仿它就可以了;
二是根据失道之人的思想行为表现特征,反其道而行之,也可以成为一个有道之人。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正一反也是道。从正面模仿有道之人的行为特征,以及从反面摒弃无道之人的行为特征,都可以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在道之人。什么才是有道之人的表现特征呢?什么又是无道之人的表现特征呢?
人只有在了解到有道和无道的真正表现特征之后,才有可能去模仿有道、摒弃无道。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与第二十五章就分别描述了无道和有道的表现特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这是《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都是无道之人、失道之人。
假如你能够摒弃他们身上的这些行为特征,那么你不需要得道便可以成为一个有道之人。有道者不处之地,便是无道之人所处之地。
企,是企及、企图,是踮起脚跟。假如你能够反其道而行之,能够做到不“企”,能够反过来做到脚踏实地、把握眼前、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则己身自然在道。跨,是跨越,是大跨步向前。假如你能够反其道而行之,能够做到不“跨”,能够反过来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如此便会“路虽远,行则必至”。总是期望一夜暴富、一口吃个胖子,便犹如“跨者”。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自见,就是自我明见、自我明察。假如一个人把自我明见的东西当作事实,那就是失道的表现。人们只有反过来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深入调查研究,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才能真正明见一切真相。人只要一自见,就很容易脱离现实,甚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自是,就是自以为是、自以为然。假如一个人把自以为是的东西当作真理圭臬,那也是失道的表现。已经通过实践检验的、已经通过时间验证沉淀出来的、已经在群众中彰显为正确的东西,才是真正正确的东西,才是可以毫不犹豫执行的东西。自以为是的东西,在现实中必然四处碰壁。自伐,就是自我夸耀、自吹自擂。一个喜欢自我夸耀、自我炫耀的人,是没有什么真功夫的。一个不懂得谦虚谨慎整天夸夸其谈到处炫耀的人,胸中是不会有什么真才实学的。那些默默作奉献的人,不得意忘形的人,才是有真功夫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夸赞的人。
自矜,就是自我怜悯、自我同情。那些只知道自我怜悯、自我同情、自我感动、自我矜持、敝帚自珍的人,是很难得到长足发展的,也是很难成长起来的。那些真正的有道之人,不会整天的期期艾艾、自我感动、多愁善感、畏首畏尾,而是像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一往无前、不断成长。
因此,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都是无道之人的行为表现。有了这些表现特征,人们便不需要得道,也可以成为一个有道之人。
只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只需要做到不企、不跨、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人们也可以从正面模仿有道之人的行为表现特征,去做一个有道之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便讲述了有道之人的行为表现特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本章前半段都是讲“道”为何物。后半段都是讲“道、天地人与自然”这五者之间的关系。有道之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是从这五者出发的。
应该怎么理解道、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便说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和。和,是指团结协作,而非对抗毁灭;利,是指因势利导,而非无脑蛮干;时,是指等待时机、把握时机,而非一意孤行、想当然尔。
道,就是指万事万物本身,也是指万事万物的本质;
自,就是自己、自我;自然,就是指现实、实际,就是指自我现实、自我实际情况,也就是指现实世界本身的实际情况。
有道之人的一切思想与行为,都会从现实实际情况出发,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
对于人,要因人而异;
对于天时、地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对于万事万物,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之道,不违背常理;
对于自然现实,要随机应变、实事求是,一切从自我现实实际情况出发。
为人,要因人而异;处事,要不悖常理;择地,要因地制宜;选时,要因时制宜;然后最终的一切还要从其自然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倘若你能够做到以上五点,便不需要得道,也可以成为一个有道之人。
得道很难,你至少需要识心、识道、修心以载道,才有可能实现;做一个有道之人却相对容易得多。
可惜人们大多既不明白有道之人的行为表现特征,也不明白无道之人的行为表现特征,这就使得人们即使想做一个有道之人也变得困难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