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非遗中国年》向世界传播中国春节文化—重磅推荐艺术家赵仰柴

灵感艺术 2024-12-23 08:57:04

赵仰柴先生的书法

李建森

赵仰柴先生的书法,有鲜明的时风和个貌,这是我最为看重的。于右任先生曾说:“文字为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书法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亦为我国古今教育要科,关系国家民族之前途至大,不可以小技视也!”赵仰柴在数十年的书法生活里,正是以此为镜鉴,成就着自己的书学之路。

我对赵仰柴先生的感觉是人书合一的,他的书写是真实和本份的,人之儒雅涵养了书之清雅,这些自是与他的家学和问学分不开。幼蒙家学启智,书学之路由此开启。王子云、何正璜先生是美术考古、文博界的泰斗,世所景仰。赵仰柴多年以忘年之交的方式问学于二老,并侍于左右,自是他修来的福份。赵仰柴的书法,因有二老的领引和援动,故在取法上是乎上的,在传承上是好古的,这些都在是当代书法“重炫技、轻人文”的时风背景下,最难能可贵的操守。

书法是“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养”是道之层面,而“写”是技之阶层。由技而道,技道双掘和并进,是必由之路。赵仰柴先生正是这条必由之路上的来者。他数十年对书法的赤子之心,赤子之情,使他坚守此道,成为甘于寂寞的守望者,我在他的字里,我看到了这种执着的守望。

他的字含括诸体,能互为借力。碑可壮骨,贴可养气。篆隶可以使行草的线质更为高古厚朴,而行草可以使篆隶的线质在浑朴、苍古中,富隽雅和洒脱,不同书体的气息和器质的借力、共谋是互为作用的。赵仰柴在诸体上的借力、共谋是合古法、合时风的,正是凭借这种“合”,他拥有了自己的“语言”,这种进阶我是看好的。尽管这种“语言”,虽然还会随着赵仰柴的人生历练而生发调适或变异,但他的“语言”的成立和独造已经蔚然大观了。

我是通过任之恭先生的介绍而与赵仰柴先生认识、认知并认同的。在纷杂的人世和喧嚣的市井里,他们能让我在安静和安定的氛围里,享受师友般的问学与论道,我感恩这样的精神照拂。

笔墨从容 真力弥满——记著名书法家赵仰柴

赵仰柴先生对于书法的理解,正是与古人精神相同源,即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所以自从艺书法以来,赵仰柴先生始终都是重视于书法之气格,从不刻意造作,更不故弄玄虚,是谓古意清奇,书如其人也!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法古融今的书法大家,赵仰柴先生的书法造诣也更是极具于一派鲜明风范,令人一眼便知这是他的作品。书中既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又能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笔墨耕耘六十载,终于书法问道中参得真知灼见,并因此赢得了业内同行的高度赞誉!由此称赵仰柴先生是一位具有真才学识的书法家,也的确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赵仰柴先生走的正是一条碑帖交融的求索之路,如二王的魏晋风骨、董其昌的简约清遒,黄庭坚的笔画欹侧,不受羁束,乃至于魏碑中的朴拙劲健!在赵仰柴先生的笔下都是有所博观约取,而这种集众家之所长以为己用的取法格局,也正是构筑其书法风格基调的根本所在。换句话说,他的书法可以理解为是对前人智慧的精妙融合与再创造,既展现了深厚的取法学养,又体现了非凡的书风造诣,所谓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正当如是也!

所以他的书法既不属于纯粹的帖派,同样也不属于纯正的碑学,而是在碑帖两派之中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契合点!由此体现在作品中,正是尤以笔墨的运思挥毫最为独特,书中赵仰柴先生从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锋毫,而是能取锋毫之变化,或在旋折进退中尽显威仪神采,或在绰有馀裕时结字峻秀,欹斜如醉仙,险劲于奋斫,从不书于取巧,此诚如南宋姜夔于《续书谱》中所言,即是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也!

赵仰柴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书法成就,性情之真与取法之广无疑是两大关键。但归根结底,这一切辉煌成就皆是源自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笔墨深耕。在无数次笔秃千管的磨砺中,他精研古人之法,汲取精髓;有在墨磨万锭的日益坚持下,独辟蹊径,立意高远。诚然,他的书法虽没有像米芾、张旭那般的狂放意态,但这并不意味着赵仰柴先生就是一位拘谨含蓄之人。相反,在其每一幅书法作品中,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他的骋纵横之志和散郁结之怀!而那如风翥鸾翔,似奇反正的翰墨笔触,不仅是他对传统技法的精准掌握,同时也更是他内心文人精神的真实写照,书道魅力,一目了然!

笔墨从容,真力弥满。书者修其心,俗者媚匠气,今赵仰柴先生就可以说是属于前者一类。他从不为外界书途所惑,而是始终坚守内心之追求,潜心于书道,只为弘扬翰墨之正气,树立文化之勋猷。即便荣誉满载,他也仍是笔耕不辍,临池不息,这份淡泊守正的心志,足可令人由衷敬服!或许孙过庭“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的书法境界,就是对赵仰柴先生书品的最佳诠释。

故宫博物院     单国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