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的结局:进步还是毁灭?

鹰哥爱写文 2025-03-08 05:53:35

​《贪婪的多巴胺》作者:丹尼尔·利伯曼

​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们介绍了多巴胺在人们立场、观念方面的影响。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讨多巴胺对于人类社会整体的影响。

多巴胺让我们走得更远

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我们从弱小的直立猿发展而来,逐步战胜了天灾、野兽、饥荒的威胁,发展为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种族。如今,我们的双手甚至延伸到外太空和虚拟空间,一旦可控核聚变研究成功,我们甚至要冲出太阳系,走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审视这段非凡的历程,不难推测多巴胺在人类进步与扩张的历史中,一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毕竟,人类的历史正是一部走向远方、探索未知、创造无限的历史,而这恰好正是多巴胺的“主要戏份”。

那么,多巴胺是如何推动人类离开舒适区,勇于探索与冒险的呢?对此,主要存在着两种解释:

第一,多巴胺驱动人们踏上寻找新机会的征途。

第二,多巴胺并非促使人类出发的主要动因,而是帮助我们在新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与竞争。

那么,哪种解释是更为科学的呢?科学家通过对与多巴胺密切相关的7R等位基因的研究,倾向于支持第二种观点。

如果解释一是对的,那么离开人类起源地非洲的群体中应当普遍存在7R等位基因,不存在差异。

如果解释二正确,我们则会观察到携带7R等位基因的人数,随迁徙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原因在于,短途迁徙的部落一旦定居,未知便慢慢变得熟悉,7R等位基因的优势随即减弱。只有持续前行的部落,不断经历新环境,7R基因的优势才得以延续。而实际情况恰恰如此:种群迁移得越远,7R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就越高。

这表明,多巴胺的作用并非单纯激发冒险精神,而是提升人类对于新环境的学习与适应能力。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这种学习和适应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巴胺会促使我们在新环境中积极探索,寻求资源最大化的机会。

其次,多巴胺能加速学习过程,这是因为多巴胺对奖赏高度敏感,无论胜负都反应强烈,这样我们会更加努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再者,多巴胺会降低对压力的敏感度,在多巴胺的帮助下,陌生环境非但不会引发焦虑,反而能激发兴奋感。

当然,随着环境变得熟悉,社会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多巴胺作用往往会出现减弱的情况,因为这正是它们所不擅长的领域。所以,在熟悉环境中,7R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就会慢慢下降。

那总的来说,多巴胺以其独特的方式,帮助着人类不断前行,探索未知,书写了属于人类的辉煌篇章。

多巴胺毁灭人类的可能一:过度的理性

那以上呢,说的都是多巴胺的辉煌历史,在物质极度匮乏的远古时期,这种对“更多”的追求驱动着人类不断进步,使我们的祖先摆脱了勉强维生的困境,最终成为地球上的优势物种。

然而,时移世易。当历史的进度条走到当今这个人类已掌控世界、科技高度发达、物质需求已得到充分满足的现代社会,多巴胺的角色正在发生微妙而危险的转变。它不再仅仅是进步的推动力,而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催化剂。

在书中,作者利伯曼深入探讨了多巴胺可能带来的几种毁灭性威胁,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过度理性带来的危机。这种危机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军备竞赛,尤其是核武器竞赛。

高多巴胺水平的科学家们运用其理性思维不断突破武器杀伤力的极限,直至研发出核武器这种终极毁灭性武器。在他们的理性计算中,武器的性能参数才是最重要的考量,而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却被忽视。

同样,高多巴胺水平的政治家们也只关注核武器的威慑价值,计算敌对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概率,评估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的战略优势。

当这两种冷酷的理性思维结合在一起,加之越来越多的国家获得核武器制造能力,这些理性的决策者可能会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只有摧毁他国,才能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一旦这种思维成为现实,人类文明的末日将不可避免。

多巴胺毁灭人类的可能二:过度的欲望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末日图景,源于欲望多巴胺的无限膨胀。这种永无止境的欲望,正驱使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消耗地球资源,最终可能导致环境的崩溃。

与工业革命前的社会相比,现代人类的资源消耗量已激增数十倍。这种惊人的增长正是欲望多巴胺作用的结果——我们总是渴望“更多”,却很少思考这些需求是否真实必要。这种无节制的索取首先带来的就是资源的加速枯竭。

资源枯竭导致社会衰退的案例在现实中比比皆是。许多曾经繁荣的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耗尽,逐渐沦为萧条的小镇。这些鲜活的例子警示着我们过度开发的后果。

更为严重的是,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正在引发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干旱、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现实挑战。

而超过半数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既源于发达国家无止境的物质追求,也来自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正当发展需求。

在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迫切需求面前,单纯依靠劝说,让人们减少资源消耗显然是不够的。或许,只有通过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才能在维持当前消费水平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幅削减。

多巴胺毁灭人类的可能三:过度的发展

多巴胺对人类构成的另一个重大威胁,源于在它驱动下的无节制发展。对于当下而言,“发展”往往被赋予绝对的正面意义——它代表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效率的不断提升、能力的持续增强。

然而,当发展失去方向,当问题不被重视,这种由多巴胺驱动的无限发展,反而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毁灭的根源。

在书中,作者利伯曼针对当前人类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三个忧虑。

第一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可预测。

如今,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已经在诸多领域超越了人类。在最考验智力的围棋领域,阿尔法围棋已战胜了所有人类棋手,而在写作、绘画、驾驶等传统人类专属领域,人工智能也正在快速地占领一个又一个高地。

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正是源于多巴胺赋予我们的独特能力——运用抽象概念创造新技术的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工智能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完善的能力。程序员的角色正在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根据目标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

这种进化机制使得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日益超出人类的理解范围,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人工智能是怎么进化的,它的一些计算结果、行为逻辑,我们人类也根本无法理解,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新进展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没有人能够确切地预知一台超级智能计算机会不会失控。

那么,如果失控,我们人类又是否有能力应对呢?这个是一个值得审慎思考的问题。

第二是发展对人类生育欲望的压制。

在以前的内容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多巴胺的一个显著特征:它驱使我们不断追求“更多”,却从不关心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当这一特性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层面时,可能导致我们逐渐偏离生存与繁衍这一根本目的。

在自然状态下,个体的繁衍本能与种族的壮大需求是高度统一的:个人渴望延续自己的基因,种族则致力于壮大自身,这种和谐的状态确保了物种的延续。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状态正在被打破。

我们创造的“花花世界”正在夺走多巴胺的注意力: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和互联网娱乐分散了我们的多巴胺,导致分配给生育欲望的多巴胺大幅减少。

同时,多巴胺驱动的社会使得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迫使我们陷入无休止的“内卷”竞争,比如,现在受教育时间越来越长、超长时间的工作也越来越普遍。这种情况进一步消耗了我们的多巴胺,使得用于生育欲望的多巴胺份额更加稀缺。

而这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人口危机。从人口学角度来看,要保持人口规模稳定,总和生育率,即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需要达到2.1。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现在世界主要国家的生育率大多未能达到这一基准线,并且人们对生育的兴趣还在持续下降。

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恶化,人类是否会因此走向自然消亡?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它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第三是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冲击。

虚拟现实,即VR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成为加速人类文明衰退的另一重要因素。虚拟世界堪称多巴胺的完美乐园,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那个著名的红蓝药丸选择:是选择平淡无奇的现实世界,还是投身于绚丽刺激的虚拟空间,在那里即刻成为宇宙英雄?

虽然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还没有达到如此逼真的程度,但在多巴胺的持续驱动下,电影中的场景很可能成为现实。

当前的VR技术已经能够模拟视觉和听觉体验,而其他感官的数字化也正在快速推进。最新的科学研究已经通过电热装置成功模拟出味觉和嗅觉体验。尽管触觉模拟仍是技术难点,但一旦突破这一障碍,人类甚至可以完全在虚拟现实中体验真实世界的一切。

这无疑会使人类逐渐迷失自我,脱离现实社会,进而在虚拟的世界中逐渐沉沦。

那通过这一些列的介绍,多巴胺真是让我们又爱又恨。

0 阅读:8
鹰哥爱写文

鹰哥爱写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