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科院审议通过“改进院士遴选机制、维护院士称号纯洁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选,2023年院士增选意义重大。
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的《从严从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选人公示阶段取消存在违规问题的5名候选人资格,在院士大会期间处置涉及22名有效候选人的突发重大举报线索。
新改革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23年院士选拔“宁缺毋滥”,相较计划名额的缺额为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
改进选拔制度,杜绝“打招呼”2023年,共增选出59名中科院院士、74名工程院院士。
然而,这次结果与计划名额相差甚大。其中,中科院计划增选名额为79名,实际当选59名,比例约74.7%;工程院计划增选名额不超过90名,实际当选74名,比例约82.2%。
缺额为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结果无不表明,我国的院士选拔迎来了历史最严季。
2022年9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完善制度、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提高院士遴选质量,更好发挥院士作用,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本次院士增选首次明文禁止说情打招呼,违规者将永久取消参选资格。
选拔分两轮,第一轮改为外部同行专家评审筛选出增选名额120%的候选人后,由院士进行第二轮投票。不论是院士还是同行专家,均独自评审、独立投票,大大减少候选人与投票人、投票人与投票人之间的接触交流。
参加评审的外部同行专家管理最为严格,每名投票人都需要上交手机、闭门不出,也不能进行交流,审阅候选人的材料后,独立进行投票,“据说饭都给你送上来的"。
与往年相比,院士之间特别是院士与候选人之间的接触、交流,大大减少了。往年的院士评选,在学部环节就会议不断,至少有专业组讨论、学部全体会议、第二轮候选人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等环节,且规定院士必须全程参与才能投票,在这些会议上院士们公开交流较多。
但今年,公开的讨论交流相当于消失了。候选人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的环节也被取消,外部同行专家评审和院士投票,均以看电子材料为主。“现场答辩介绍环节也取消了,理论上你看材料就可以了。"
院士在投票时均需要独自评审、独立投票,有效减少了选举期间“说情打招呼“的情况。
增加院士退出机制,保证队伍纯结性
作为学术头衔的院士,因为背后巨大的利益寻租空间,正逐渐演化成集多方、多种利益于一体的“庞然大物”。
有些院士,利用“院士”头衔过度参与商业活动,不合理站台、撑门面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院士在两个单位或多个单位受聘取酬,饱受社会诟病的“跑院士”现象屡禁不止;有些项目的经费申请,院士头衔成了一张绿色的“通行证”……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和单位以拥有院士多寡来标榜“科研政绩”,为挖院士,既奖励票子又赠送房子,俨然变成了一种恶性竞争。
“院士退出机制”改革,旨在摘掉院士“终身制”及其附在头衔上的利益与光环,让院士称号真正回归纯粹的荣誉性和学术性。
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分别于2014年、2016年在各自的章程条例里,白纸黑字地标明了“院士退出机制”的有关内容。
图|《中国科学院章程》中,增加了关于院士退出机制的表述。
“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是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近些年来反复提及的一句话,这需要每一位院士爱惜着自己的羽毛。是学术上的造诣成就了“院士”,而不是这一个院士的头衔。
水货
你看看那些院士,现在都在搞学问吗?
一类创新 一类突破卡脖子
有几人退出了
凡是明文写上的,就是指南啊。。。另外再说一下,打招呼谁不是提前打的,还等评选时再打那就迟了吧[笑着哭]
没有打招呼怎么能够提名,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的人,真正有多少人能够顺利当上院士呢
说得很好听,但请问2014年以来,退出的院士有几人?
若能“杜绝打招呼”,表示打招呼的级别不够[大笑]
好像屠呦呦还不是院士!
院士应该宁缺毋滥,发论文在多,没有最高奖的也不应该上!
赵本山说的,水货,[呲牙笑]
顶个院士头衔
这么多院士候选人被处理 说明评选中问题多多 很不正常 我就不信搞行政搞管理的能三头六臂比专职搞研究的人成果真实丰厚
我们的学历造假太多了
首先就不应该有计划,其次你在投票过程中搜手机有啥用,每个人的专业范围研究项目行业应该都是清清楚楚,让他们互相PK啊,一切都放在阳光下
学术机构就要纯洁性高一些
看看出了几个世界级的成果?
当下的人才也是人才,言语举止大方可爱;思维比萌宝还幼稚,永远都是小孩一样,这是童真还是童心?
呵呵,你们要不选我,我就让茅台减产!
取消院士终身制
搞科技的科学院都玩圈子政治,还有什么学术可言
看谁给的多了
院士们写的啥?都是没有人看懂的
没有成果的就该下来啊
中国唯一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女士,为什么不是两院院士?
绝大部分都落伍了,专业懂点皮毛!关系处理顺溜!经商营销老道!
绝大部分人会写书就行
有证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