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AI医疗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着医疗领域。从DeepSeek的火爆发布,到近百家医院的迅速接入,再到医疗领域上市公司的智能化转型加速,AI医疗似乎正以一种“未来已来”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其无限的潜力和可能。
然而,在这股浪潮之中,也隐藏着不小的暗流。AI医疗的应用,虽然被寄予厚望,有望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等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患者隐私、信息安全、伦理挑战等多方面的疑虑。其中,一个尤为富有争议的问题是:医院借助AI看病,误诊了谁负责?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医生作为AI设备的使用者,自然要对诊疗结果进行最终复核,并拥有“一锤定音”的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基本的共识,也是医疗行业的底线。然而,当AI诊疗设备被证明存在系统性缺陷,并最终导致了不良后果时,责任的划分就变得不再那么清晰。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好争议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三条,患者或医疗机构可以要求AI设备的生产者进行赔偿。法律界人士也指出,涉及AI诊疗的医患纠纷,责任应“人机共担”。这看似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远非那么简单。
就拿2024年的那起AI误诊延误治疗案件来说,法院判决医院承担70%责任,AI供应商承担30%责任。这个判决看似公正,但实际上却掩盖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证明AI产品的缺陷与治疗失败的因果关系?AI诊疗设备,不同于一般的医疗器械,它往往是综合患者体征指标,通过算法和“经验”直接给出“答案”。尤其在面对复杂病情时,其运算过程可能已复杂到难以被人类完全理解。这种“技术黑箱”的存在,使得责任划分变得异常困难。
再来看欧盟的医疗AI误诊诉讼案,法院首次判定算法开发者需承担30%连带责任。这个判决看似为AI医疗的责任划分提供了一个先例,但实际上却也暴露出了法律在面对新技术时的尴尬和无力。因为AI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法律很难像对待一般医疗器械那样,对其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
明确技术边界与责任归属,是AI医疗发展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不能因为AI技术的先进性和便利性,就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每0.1%的失误,都可能成为解剖技术文明缺陷的手术刀,都可能让患者和家庭承受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损失。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责任划定,实质是在人机协同的迷雾中重新标定人性的坐标。这句话说得深刻而准确。因为AI医疗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一个法律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对责任的认识、对法律的尊重、对社会的关怀。
我们不能因为技术的先进性,就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我们不能因为技术的便利性,就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我们不能因为技术的潜力,就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法律困境。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标定这个时代人性的坐标。
医疗责任划分这块“绊脚石”,虽然可能会让AI在短时间内难以在医疗领域大展拳脚,但这也是我们必须要跨过的门槛。因为只有跨过了这个门槛,我们才能确保AI医疗的健康发展,才能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才能确保医疗行业的公平和正义。
所以,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个挑战吧!让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去标定这个时代人性的坐标,去书写AI医疗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