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古塬:岐山五丈原、三原白鹿原、高陵奉正塬!

张飞我祖 2024-12-04 14:10:34

“原”这种地貌,在关中是非常常见的,如五丈原、咸阳原、少陵塬、白鹿原、荆山原等。许多人将“原”和“塬”通用,若深究起来,就有些用字不当。

《辞海》有载:“原”即原野,通指宽广平坦的地方,如高原、平原、草原。《尔雅·释地》解释:“广平曰原”。如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而“塬”是由“原”衍化出来的一个形声字,在西北黄土高原一带,人们把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的台状地貌称之为“塬”。所以关中多用“原”,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多用“塬”,今天咱说几个关中的“原”。

马踏落凤坡,炮打五丈原,在《白鹿原》红火以前,陕西名气最大的原就属诸葛亮殒命的五丈原。

五丈原,在宝鸡市岐山县,小时候听过“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直到前年去汉中,才知道“诸葛亮出的是甘肃的祁山”,不是宝鸡的“岐山”。小说里诸葛亮六出甘肃祁山,走的是祁山古道。历史上诸葛亮进兵宝鸡岐山,走的是褒斜古道,从汉中褒口进,翻秦岭,从宝鸡眉县斜口出,屯兵五丈原。

五丈原地处五丈原镇,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悬崖,易守难攻,十年前去过,关于五丈原来历,有好几种说法。一说:这黄土台原高五丈,故名五丈原;二说:这台原状若葫芦,最窄处宽约五丈,故名五丈原;三说:这是参观诸葛亮庙时导游说的,说诸葛亮庙有一根大梁长五丈,故名五丈原;四说:这黄土台塬,状若琵琶,像五铢钱的“五”字,最窄处宽约数丈,故名五丈原。实际上最后一种传说,最为靠谱。

五丈原的北面就是渭河,渭河对面就是岐山县蔡家坡镇,这地方在四年前去过,有个三国水镇。在三国时期这地方叫积石原,是司马懿驻军的大营。宋朝时期有个姓蔡的在这当官,去世后埋在积石原北坡,所以才改名“蔡家坡”。

三国蜀汉建兴十二年,丞相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欲收复长安。司马懿屯兵五丈原对面的积石原,蜀军与魏军隔渭河对峙了100余天,司马懿坚守不出,最后诸葛亮被耗死在五丈原,享年54岁。

传说诸葛亮知到大限将至,用七星灯给自己续命,结果大将魏延,火急火燎跑来,一路带风,掀开帐门,将七星灯吹灭,诸葛亮最终一命呜呼。直到现在,关中人将急死急活,火急火燎,莽撞行事的人,还戏称“看把你急的,扑的咋魏延” 。五丈原和积石原隔渭河相距只有5公里,2011年诸葛亮没有干成的事终于干成了,五丈原镇被并入蔡家坡镇。

西安市灞桥区、蓝田县、长安县结合部的白鹿原,因陈忠实老师的同名小说《白鹿原》而广为人知。随着影视剧《白鹿原》的热播,白鹿原顿时天下皆知。近日闲翻史料,发现地处咸阳市的三原县也有一个白鹿原。

西安白鹿原,位于西安东部灞河与浐河之间,地处蓝田、长安、灞桥三区县结合部,有6个乡镇。白鹿原上有一条鲸鱼沟,将白鹿原一分为二个小塬,南原叫炮里原、北原叫狄寨原。清朝乾隆年间的《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白鹿原在咸宁东,东接蓝田县界。尽东西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灞川。南北四十里”。西安白鹿原的起源,根据战国时期《竹书纪年》东汉年间的《三秦记》北魏的《水经注》北宋的《太平环宇记》》都记载:“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原,得名白鹿原,对此《西安通览》一书,也是这种说法。相传秦朝末年赵高“指鹿为马”故事中用的鹿,就是从白鹿原上捕获的。

咸阳市的白鹿原在三原县。三原县是渭北重镇,古时京畿之地,史称“甲邑”,古称“池阳”,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三座黄土原而得名三原。明朝《三原县志》记载:“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西有孟侯原(天齐原);中有丰原(清丰原);东有白鹿原。”

对于三原白鹿原的起源,北宋的《册府元龟》和《三原词典》记载:“唐武德五年十二月高祖李渊校猎于华池之万寿山,遇见白鹿,射而获之,遂将万寿山更名为白鹿原。”

至于三原白鹿原的范围,明嘉靖年间《陕西通志》载:“其地南有丰塬有孟侯北有白鹿,清水自石门山出东南流数十里至中原村,西望冶水为西塬,东至浊水为中塬,浊水东至赵氏河有低献陵东断塬为东塬,白鹿原地处赵氏河与浊峪河之间。”现在塬上有徐木、陵前、马额三个乡镇。

高陵是西安的一个区,地处渭河以北,就是原来的高陵县。高陵县其名由来,缘于城南有奉正原。《高陵县志》载:“禹夏时期,大禹治水,导泾入渭,绕于县南,成为雍州名地。本为西周封邑。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秦孝公时期根据地形,在此设置了高陵县。

高陵区奉正原,高四五丈,北魏时称“藕原”,唐宋时期称“奉政原”、明清时期称“降驾原”、老百姓俗称“白蟒原”。这道土原自东向西延伸,宛如巨蟒盘踞渭北,头在西安市临潼区任留街道,身躯在高陵区,尾在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途径三县八乡镇。

至于为什么叫奉正原?传说秦昭襄王封弟弟为高陵君,奉政驻此封地,随得名:奉政原,后简称奉正原,“高陵君”何许人?《史记·穰侯列传》:“秦昭王同母弟嬴悝不仅是宣太后的儿子,和秦昭襄王还是亲兄弟,深受宣太后宠爱,受封高陵君,位高权重名列“四贵”之一。

至于为什么又称降驾原?传说汉文帝刘恒诞生在原上崇皇寺,又传唐明皇曾驾临此地,故而得名降驾原。但明《高陵县志》则记载为:“故自周汉隋唐王侯将相多葬于此地,又名降驾原者。”

那么老百姓为何俗称其为“白蟒原”?传说一:骊山老母大战蟒蛇精,蟒蛇精战败身躯所化为这道大土原,故名白蟒原。传说二:这道土原是秦国的龙脉,周赧王在此挖断秦国龙脉,导致化龙不成,沦为巨蟒,秦朝也因此二世而亡,故名白蟒原。传说三、刘邦进咸阳,在此地为大蛇所阻,持剑斩蛇,此地得名白蟒原。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我未见确定记载。

三国时期,曹操曾在建安十三年晋位丞相并加封高陵侯,死后葬于洛阳,其陵墓被称为“高陵”,因高陵与高陵侯陵墓同名,所以曹丕篡位后,立即将高陵县更名高陆县,直到隋大业二年才复名高陵,沿用至今。

张新武,笔名“丰镐遗子”,世居沣西周礼之乡,长于长安物华之地,自幼好文笔。弱冠之年入伍从军,退伍归乡,醉心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因地利之便,犹喜故乡沣河两岸丰镐故地乡土人文历史研究。加入长安、西咸作协,西安地名协会,担任宗周文化研究会顾问,入选西安、西咸地名专家库,笔不辍耕,文章多发表于报刊、地方志,多次参与本地人文历史书籍编写、民政局道路桥梁命名、电视台人文节目录制。

0 阅读:25
张飞我祖

张飞我祖

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