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琳被全网追杀背后:当黑红变成生意经,谁在收割流量?

毕梅来说事 2025-03-31 17:05:17

"姐妹们快看!麦琳又在卖惨了!"

这个带着哭腔的控评刷屏热搜时,28岁的杭州白领林夏随手点了个举报。这已经是她本周第三次举报麦琳相关内容,"从《再见爱人》到母婴综艺,这个女人把观众当猴耍呢!"

三周前《我们的爸爸》首播当天,麦琳减肥语录意外登上热搜。这位以"真实接地气"著称的女演员,突然开始用育儿经带货:"宝宝积食喝四磨汤,亲测有效!"弹幕瞬间炸锅:"不是说好不接广吗?""转型太急了吧?"

更让观众崩溃的是节目外的魔幻反转。白天刚在微博发"好妈妈日记",晚上就被人扒出参加奢侈品晚宴;前脚还在直播间哽咽说"只想陪孩子长大",后脚就被拍到带着三个助理扫货。这种分裂感彻底点燃了积怨——原来她早就是MCN机构无忧传媒的"养成系"。

翻开无忧传媒的造星名单,张大大、刘耕宏、疯狂小杨哥......这些曾经被全民唾弃的"过气网红",经过流水线改造后总能奇迹般翻红。业内流传着他们的"黑红炼金术":先制造极致反差人设,再精准投放争议话题,最后用正能量营销洗白。

麦琳的营销轨迹完美复刻这套模板:在《再见爱人》立"独立女性"人设→被群嘲后转型"坚强妈妈"→签约无忧传媒→安排公益活动+带货直播。就连那条引发众怒的减肥广告,都被网友扒出是团队提前三个月策划的"反向营销"。

这次抵制潮暴露出观众的审美升级:我们不再满足于看人设表演,更不愿当资本游戏的韭菜。就像友臣食品果断切割时说的:"观众不是傻子,黑红能红一时,但红不了一世。"

值得玩味的是,当该不该放过麦琳冲上热搜时,年轻群体反而开始反思:当我们痛斥资本操控时,自己何尝不是在为"吃瓜狂欢"买单?那些愤怒的举报、激烈的争吵,最终都成了流量数据的一部分。

麦琳的翻车不是终点。据统计,无忧传媒今年已捧红17位"争议艺人",平均每位带来超3亿话题量。当平台算法沉迷于争议带来的点击率,当品牌方追逐"黑红也是红"的流量密码,我们是否正在默许某种畸形的娱乐生态?

或许真正的破局点在于:观众要学会对低质流量免疫,品牌方要建立长效价值判断,而从业者更需要明白——靠炒作出圈的捷径,终将成为反噬的深渊。毕竟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真诚才是最后的稀缺品。

0 阅读:0
毕梅来说事

毕梅来说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