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因反复“胃痛”就诊,却在急诊室突发心脏骤停。医生发现,他长达半年的“胃痛”竟是心绞痛的伪装——疼痛放射至腹部,而他误以为是消化不良。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心绞痛远比想象中更隐蔽,而它的每一次发作,都是心脏发出的“红色警报”。
什么是心绞痛?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短暂缺血缺氧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它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冠心病的典型表现,常见于4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吸烟史的中老年人。
核心机制:
1. ·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堵塞血管,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2. ·供需失衡:运动、情绪激动等使心肌耗氧量增加,狭窄血管无法满足需求,引发缺血。

许多人认为心绞痛就是“心口痛”,但30%的患者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牙痛、腹痛等。以下是心绞痛的常见表现:
1. 典型症状
部位:胸骨后或心前区(如“心窝处”),可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或咽喉。
性质:压榨性、闷胀感或窒息感,患者常描述为“像被重物压住”或“被人掐住喉咙”。
诱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饱食或吸烟。
持续时间:通常3-5分钟,极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2. 不典型症状
“异位心绞痛”:上腹痛:易被误诊为胃病,尤其在老年人中。
左肩/手臂痛:可能被当作肌肉拉伤。
咽喉痛、牙痛:放射性疼痛,常伴随胸闷。
无症状性心绞痛:部分患者无明显疼痛,仅表现为乏力、头晕,但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
3. 需警惕的“危险信号”
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可能进展为心肌梗死。
硝酸甘油无效:提示病情加重,需立即就医。
伴随大汗、濒死感:可能是心梗前兆。

心绞痛不是凭空降临的厄运,而是多种风险因素长期共谋的结果。就像精密仪器在多重压力下的必然故障,心脏也在多重打击下走向脆弱。
1. 不可改变的遗传密码
家族遗传:若父母在55岁前确诊冠心病,子女风险增加50%
年龄诅咒:男性45岁/女性55岁后,血管老化加速
性别差异:雌激素对血管的天然保护作用在更年期后消失
2. 可逆转的现代文明病
血管里的糖衣炮弹:糖尿病使心绞痛风险增加3倍
烟草中的血管毒药:尼古丁促使血管收缩,一氧化碳降低携氧能力
久坐带来的代谢淤泥:缺乏运动导致血脂异常,如同不流动的死水滋生水藻
压力激素的持续轰炸:皮质醇长期升高加速血管内皮损伤
3. 饮食结构的致命漏洞
反式脂肪酸(存在于部分烘焙食品)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过量精制碳水导致餐后血糖过山车,损伤血管内皮;高盐饮食引发高血压,如同给血管施加持续高压。

1. 诊断:多维度“侦察”心脏问题
心电图(ECG):捕捉缺血时的ST段变化,心梗时出现Q波。
心肌酶检测:如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损伤。
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直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
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24小时心脏活动,捕捉不典型缺血。
2. 急性发作时的“救命三步法”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动,静坐或半卧位休息。
第二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每5分钟重复,最多3次)。若15分钟不缓解,警惕心梗。
第三步:拨打急救电话(如120),避免自行驾车。
3. 长期管理:三管齐下,阻断恶化
药物治疗:硝酸酯类(如硝酸甘油):扩张血管,缓解缺血。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降低心率与心肌耗氧。
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硬化。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吸烟使心绞痛风险增加3倍。
低脂低盐饮食:减少饱和脂肪摄入,控制体重。
适度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需避免过度劳累。
介入或手术:支架植入(PCI):适用于血管狭窄>70%的患者。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严重多支病变时选择。

1. 控制危险因素
血压管理:目标<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130/80 mmHg。
血糖与血脂: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低密度脂蛋白(LDL)<1.8 mmol/L。
戒烟:吸烟者戒烟后1年内,心绞痛风险降低50%。
2. 日常“护心”细节
寒冷天气防寒:外出戴围巾、手套,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
饮食调整:“心脏友好食谱”:深海鱼(富含Omega-3)、坚果、深色蔬菜、全谷物。
避免暴饮暴食:尤其避免高脂、高糖餐后立即运动。
情绪管理:练习正念冥想,减少焦虑与压力。
常见误区:这些认知可能害了你!1. “心绞痛不痛,就不用治疗”:无症状性心绞痛患者死亡风险更高,需积极干预。
2. “硝酸甘油过期没关系”:过期药物无效,家中应定期更换(有效期通常1-2年)。
3. “年轻=安全”:30岁后冠心病风险随年龄增长指数级上升,45岁后男性、55岁后女性更需警惕。
4. “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时治疗的心绞痛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心绞痛不是生命的判决书,而是健康管理的觉醒钟。当医学科技赋予我们精准干预的武器,当健康管理转化为日常习惯,那些曾经让人恐惧的胸痛警报,终将成为守护生命的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