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这砚台多少钱,我都要买!”
在2007年的一个不寻常的日子里,一块巨大的砚台——“中华腾龙砚”,在山东青岛的艺术展览会上引起了轰动。
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巨大尺寸和惊人的工艺,更因为它的购买者,一位来自山东的著名收藏家戚蕴发,甘愿斥巨资购买此砚。
这个消息被报道后,引来了许多网友的讨论和嘲笑,大家都认为,这个砚台除了大,并没有什么用,也没有什么收藏的必要。
但戚蕴发不这么认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砚台的真正价值逐渐为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
中华腾龙砚的命运
随着“中华腾龙砚”完成并在揭幕仪式上展示给世界之后,它迅速成为了艺术和文化界的焦点。
文化学者、国际访客络绎不绝地来到易县,只为一睹这件传统与现代工艺结合的杰作。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赞誉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2007年,戚蕴发,一位来自山东青岛的企业家,对“中华腾龙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他以其深厚的财力支持,在一次艺术品展览会上将这座巨型砚台买下。尽管戚蕴发的行为受到了部分人士的质疑与嘲笑,认为他这是在炫富,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希望通过私人收藏来保护和推广中国的砚文化。
购买之后,戚蕴发面临了如何运输和保存这么大一个砚台的实际问题。由于砚台的巨大体积和重量,运输的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他特地定制特种运输工具,修改了仓库的结构,以适应这件庞大艺术品的存放。
在运输和重新安置的过程中,戚蕴发举办了一系列的公开展览,以回应那些批评的声音。
“怎么能只看是不是实用?这是民族砚台艺术的传承啊!”
然而,尽管戚蕴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公众的反应却是褒贬不一,一部分人赞赏他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推广,而另一部分人则依然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规模的砚台实际使用价值不大,是不必要的浪费。
直到2008年,国家文化部门的介入将“中华腾龙砚”的价值重新定义,它被正式评估并认定市场价值高达两亿元,并在次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这一评定不仅提升了砚台的文化地位,也间接证明了戚蕴发的初衷和坚持是值得的。
这块奇砚,为何会有如此高的价值呢?这还要从它的开采说起。
易砚的传承
提到中国北方的的易县,许多书法爱好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易砚,易砚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有名。
它产自易水河畔的砚石,因材质出众而闻名,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的珍贵代表。
易砚的石材细腻坚硬,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润滑性,使用时既不伤笔也易于出墨,长时间使用后表面仍能保持光滑,不会因摩擦而产生凹坑,非常适合书写和绘画。
因此,对于当地人而言,砚石的开采和加工并不陌生。
1991年的一个春日,一群乡民在山中砍柴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异常巨大的石头。
这块石头部分裸露在茂密的灌木丛中,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斑驳地照在这块青灰色的巨石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村民虽不是砚石行家,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多少对这些石头的质地和价值有些了解。
这块巨石表面粗糙,颜色深沉,触感时有冰凉的翠绿色脉络穿插其中,怎么看都不是凡物。
一个年纪最大的村民走近那块石头,细细地抚摸着其表面的纹理,突然惊叫一声,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块难得一见的紫翠石,这种材质的石头在易县历史上曾用来制作高质量的易砚,价值非凡。
大家不敢耽搁,连忙联系了当地政府,汇报了他们的发现,最初,政府工作人员对描述半信半疑,毕竟如此巨大的砚石极为罕见。
但考虑到易县的历史地位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们还是决定派人前往实地考察。
政府派出的工作人员在引导下,来到了发现巨石的山坡,当他们真正站在那块巨石面前时,无不被其庞大的体积和厚重的气息所震撼。
石头的一部分深埋在地下,只有四分之一左右露在外面,但即便如此,露出的部分长度也有十余米,足以说明其庞大的体积。
经过初步的地质鉴定,确认这块石头确实是珍贵的紫翠石,政府随即组织力量对其进行开采。
这一工程非常艰巨,开采过程中,村民们也积极参与,他们希望这块巨石能为他们的家乡带来荣誉。
在几周紧张而又小心翼翼的开采后,巨石终于被完整地挖掘出来,其全貌首次呈现在人们眼前,长达近二十米,最宽处超过两米,高度约四至五米,整体重量达180吨,堪称一块奇石。
随后,巨石被缓缓运下山,这个过程同样困难重重,但参与的人员都很是激动,为这块巨石的成功开采而感到自豪,他们期待着这块巨石未来能够转化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在巨石安全下山后,政府决定将其制作成一件象征易县千年砚文化的巨型砚台。
为此,他们邀请了当地著名的制砚大师邹洪利参与设计与制作,邹洪利生于砚石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易砚的制作技艺了然于心。
他的参与,不仅代表了对这块巨石价值的认可,更意味着这件艺术品将融入数百年的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
创造“中华腾龙砚”
在邹洪利的领导下,一支由三十三位雕刻师组成的团队被召集到一起,肩负起将这块历史巨石转化为一件艺术杰作的重任。
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是挑选出来的砚石雕刻专家,他们各自擅长不同的雕刻技法,从精细的浮雕到大型的圆雕技艺无所不包。
设计阶段,邹洪利与团队成员们进行了数周的讨论和草图修改,他们决定以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和谐的主题为中心,设计出五十六条腾飞的巨龙环绕在砚台四周。
每条龙的姿态都各具特色,寓意各民族各展风采,砚台的中心则设计为包含“日月山河”和中国版图的图案,周围配以九只神龟和“万里长城”的浮雕,象征着中国的古老文化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雕刻开始后,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在这块180吨重的巨石上进行精确而复杂的雕刻工作。
石材的硬度和不规则的外形给雕刻带来了额外的难度,每一个细节的雕刻都必须小心翼翼,确保每一条龙的鳞片、每一个城墙的砖块都栩栩如生。
随着雕刻的深入,团队逐渐发现,巨石内部的石质层次不均,这对细致的雕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在一次次调整方案和技术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处理各种石质的最佳方法,但这无疑大大延长了工程的进度。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团队成员们日以继夜地工作,他们的生活几乎全部围绕着这块巨石展开。
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这件名为“中华腾龙砚”的巨型艺术品终于在1998年完成。
完成时,它的壮观程度远超所有人的预期,砚体全长12米,宽3.12米,高1.5米,总重约58吨。
每当阳光照射在砚台上,五十六条巨龙仿佛即将冲破束缚,飞向云霄,砚池中的“中国版图”和“九州神龟”则静静诉说着悠久的文化传说。
这件作品的完成不仅标志着一个艺术的巅峰,也是对易县砚石文化的一次深刻致敬。
当地政府为此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揭幕仪式,吸引了众多文化学者和艺术家的关注。
而邹洪利及其团队的辛勤工作和非凡才华,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最终让这件艺术品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中华腾龙砚”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评价和保存传统工艺的广泛讨论。
它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块砚台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尊重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
结语
“中华腾龙砚”的故事,从一块在易县山中偶然发现的巨石开始,经过多年的精心雕刻,最终转化为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这个过程不仅展示了传统砚文化的深度和复杂性,还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多样态度。
虽然戚蕴发最初因购买这件作品而遭到嘲笑和质疑,但他的行为最终被视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这块砚台不仅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还成为了公众对中国传统工艺认知的一个转折点。
它的故事强调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仍需要对那些古老技艺给予尊重和保护。
信息来源:
世界第一砚 百度百科
基于感性工学的砚台造型设计 湖南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