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某个清晨,25岁的林秀琴将三个月的儿子绑在背上,左手拎着塞满账本的公文包,右手攥着半瓶退烧糖浆,匆匆穿过吉隆坡唐人街的早市。
这是她接手丈夫会计事务所的第三个月,也是她正式开启女企业家生涯的第一天。
三十年后,这位被媒体称为“东南亚殡葬女王”的女性,以孝恩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坐在价值千万的翡翠屏风前,轻描淡写地向《福布斯》记者回忆:“当时每张办公桌底下都藏着尿布桶。”
1943年生于马来西亚丁加奴的林秀琴,四岁就被亲生父母送养给槟城渔村的贫困家庭。
养母每日咒骂声与咸腥海风交织的童年里,八岁的她已蹲在码头帮鱼贩刮鳞片,冻疮密布的小手每次接过两分钱硬币时,都要被嘲讽“女娃读书不如学杀鱼”。
“我偏要用刮鱼刀的钱买作业本!”
十七岁考取会计夜校时,养父将录取通知书摔在饭桌上,勒令她立即嫁人。
这个倔强的姑娘选择每天打三份工:凌晨四点给茶楼包虾饺,正午在裁缝店钉纽扣,深夜替印刷厂校对稿件,硬是用沾满油墨的双手完成了《成本会计》课程。
夫妻档创业的烟火岁月21岁遇见33岁的会计事务所老板朱正华时,林秀琴正因长期营养不良晕倒在客户公司走廊。
这位澳洲海归欣赏她核对账目时的专注,更惊叹她能在喂奶间隙心算出整本年报差错率。
1983年的婚礼上,宾客们看着新娘磨破袖口的二手婚纱窃窃私语,却不知蜜月次日她就蹲在办公室地板上粘贴发票存根。
当三个孩子相继出生,事务所角落的婴儿车成了特殊工位,计算器按键声与啼哭声此起彼伏。
有次送报表途中晕倒,路人从她磨出毛边的公文包里翻出半融化的退烧药和温奶瓶。
殡葬帝国的生死转型1996年朱正华突发心脏病离世,将刚转型殡葬业三年的企业留给53岁的遗孀。
彼时马来西亚90%丧葬市场被黑帮掌控,林秀琴带着五个子女亲赴黑市谈判。
“你们收保护费,我教你们做合规账目” ,这句带着潮州口音的提议,让原本举着砍刀的马仔们愣在灵堂。
她首创“生前契约”模式,允许客户分期购买墓地;推出带有空调设备的现代化灵车,终结了热带地区遗体运输的腐臭难题;更顶着宗族压力,为未婚逝者开辟专属墓区。
数字时代的银发掌舵者82岁仍担任董事长的林秀琴,近年力推“元宇宙追思馆”项目。
这位戴着老花镜研究区块链技术的祖母,要求技术团队在虚拟灵堂设置实时鲜花投递功能:“扫墓的年轻人该有他们的仪式感。”
她的办公室永远摆着三台显示器:左边滚动着纽约股市行情,中间是孝恩集团在全马12个墓园的实时监控,右边则播放着孙辈的钢琴比赛录像。
当被问及传承计划时,她抚摸着丈夫遗照边框笑道:“孩子们说我该退休了,可你看看这财报曲线,明明还在青春期。”
如今走进孝恩集团总部,电梯间的香氛系统会在每日晨会前自动切换为雪松冷香——这是林秀琴40年前在会计事务所熬夜对账时,窗外橡胶园飘来的味道。
从渔村弃儿到执掌20亿殡葬帝国的拿汀,这位82岁的女企业家仍在亲自面试管培生。
当年轻应聘者紧张得打翻咖啡时,她会从抽屉掏出绣着金线的真丝手帕:“怕什么?
我21岁查错账赔光三个月利润那会儿,可比你狼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