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工业强省:安徽升至第六,河南仅排第九!

城市课代 2025-04-05 22:34:37

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各省份的工业经济数据陆续出炉。根据规模以上工业营收数据,中国工业十强省份依次为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河北省、四川省、河南省、湖北省。

从最新数据看,广东、江苏、山东继续稳居前三甲,营收规模分别达到2.6万亿元、2.48万亿元和1.8万亿元,三省合计占全国工业营收的近四成,显示出东部沿海地区在工业领域的基础性优势。

不过,榜单中更引人注目的是中西部省份的崛起。安徽省以8068.5亿元的营收跃升至第六位,同比增长率高达10.1%,成为十强中增速最快的省份。

而河南省虽然同比增长6.9%,却仅位列第九,排名较去年有所下滑。这一升一降的背后,既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也暴露出不同省份在产业转型和政策执行上的差异。

安徽省的“逆袭”并非偶然。从数据看,其工业营收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两位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

早在“十四五”规划中,安徽就被定位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更是抓住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

以合肥为例,这座“最敢赌的城市”先后引入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龙头企业,形成“芯屏汽合”的产业矩阵。

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占全国比重超过15%,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爆发式增长。此外,安徽还依托中科大等高校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25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比之下,河南的排名下滑则暴露了传统工业大省的转型阵痛。

作为中部人口和经济大省,河南2025年前两月工业营收7341.5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虽高于广东、江苏等省,但在十强中仅列第九。这与其产业结构偏重传统制造业密切相关。

河南的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煤炭等传统产业占比仍超过60%,而新兴产业培育相对滞后。

以郑州为例,尽管富士康代工业务曾带来快速增长,但过度依赖单一企业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2024年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直接拖累河南电子信息产业增速降至3.2%。

与此同时,河南在科技创新上的短板也较为明显。全省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1%,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安徽的七成。如何在“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河南亟待破解的难题。

纵观十强榜单,中国工业经济的区域竞争正呈现“多点突破、梯次跃升”的新格局。

一方面,东部省份通过数字化转型保持领先,如广东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连接超50万家制造企业,江苏的“智改数转”项目覆盖90%规上企业。

另一方面,中西部省份凭借政策倾斜和成本优势加速追赶,除安徽外,四川、湖北的工业增速也稳定在4%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层面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引导正在显效。例如,《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安徽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则为河南提供了绿色转型的契机。

未来,随着“双循环”战略深化和碳达峰目标推进,各省工业竞争将更聚焦于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和产业链韧性。这场没有终点的赛跑中,谁能率先打破路径依赖,谁就能在下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

1 阅读:755

评论列表

用户15xxx56

用户15xxx56

1
2025-04-06 15:22

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值得反思。

城市课代

城市课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