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区老洋房里,57岁的孔祥东正在调试斯坦威钢琴,80岁的母亲林幼陵将热茶轻放在琴谱旁。这个曾与郎朗齐名的国际钢琴家,如今每年只接三场音乐会,却在短视频平台拥有270万粉丝——他正在用琴键书写人生下半场的逆袭剧本。
1983年的上海弄堂,14岁的孔祥东蜷缩在阁楼练琴,汗水浸透的衬衣紧贴二手钢琴。母亲为培养他,变卖嫁妆凑出1200元买下这台星海牌钢琴,全家连续三年餐餐萝卜干配白粥。
这份孤注一掷的投入在1987年迎来回报:17岁的他在莫斯科摘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铜奖,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国际领奖台的中国钢琴家。
1995年他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奏时,全年飞行里程高达18万公里;2001年为北京奥运创作《永远的朋友》,彩排时曾连续38小时修改乐谱。
但光鲜背后藏着破碎的家庭:2000年与美国妻子离婚后,女儿随母定居纽约,他独自回国时体重飙至235斤,每晚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三小时。
2012年冬夜成为转折点,抑郁症最严重时,他在暴雨中站上阳台栏杆,母亲嘶吼着“你是我活着的盼头”将他拉回。
此后八年,这对母子在徐汇中心医院心理科留下97次就诊记录,医生开的药方却最简单不过——每天清晨陪母亲逛菜市场。2017年复出首演,他特意选择舒曼《童年情景》,谢幕时向台下白发苍苍的母亲九十度鞠躬。
如今孔祥东的抖音账号里,他常穿棉麻唐装演示《茉莉花》改编技巧,背景音是母亲翻炒青菜的滋滋声;每周四固定带母亲去徐家汇教堂做礼拜,老太太哼赞美诗跑调时,他即兴用钢琴伴奏化解尴尬。
去年圣诞,29岁女儿从纽约带回他童年最爱的城隍庙梨膏糖,三代人合影时,他特意把1987年的莫斯科奖杯摆在C位。
尽管身材发福被网友调侃“胖版郎朗”,孔祥东却更享受当下节奏。他首创的“钢琴+脱口秀”专场一票难求,舞台上即兴为观众生日歌爵士改编,谢幕前总不忘调侃:“现在弹错音不用怕妈妈拧耳朵了。”这份历经沧桑的松弛感,或许正是57岁的他送给14岁那个阁楼少年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