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南溪——艺术研究展

艺脉视界 2023-10-12 13:52:42

2023年9月30日,天朗气清,正值中秋佳节,杭州市民欢乎热情地迎亚运之际,由人可艺术中心创始人何勇淼先生策展的“南溪 南溪 · 艺术研究展”,于浙江杭州人可艺术中心正式开放VIP预展。本次展览精选展出艺术家南溪自1999年至2023年间创作的作品逾30件,包括早期作品《流》、《京剧国粹系列之八》,代表性创作《3D晕点》系列、《鸿运》系列以及近作《春》、《一叶之心》等精彩系列作品。展览开幕式将于2023年10月15日下午举行。

在VIP预展开幕现场,伴随着如火如荼的亚运会竞赛热浪,热爱艺术的藏家和观众纷纷抵达现场,沉浸感受一场由“南溪水墨三法”构成的意趣横生的水墨艺术盛宴。作品《鸿运一》,发挥出中国传统笔墨特有的媒介特性,一圈又一圈,极致晕染出一个意境悠远、热爱生命的激情世界。作品《晕点竹式之二》,经由不同的审美距离,呈现出抽象与具象相交融的梦幻水墨图景,将中国传统文脉与当下世界相联接。

作品《3D红色晕点》,利用一个个红色晕点建构起一座“数码迷宫”,在“迷离”与“在场”的切换中,不断挑战观众的审美习惯。藏家和观众们久久驻足,细细品味。一幅幅佳作横亘在眼前,既有对传统水墨的当代性践行,也有对传统笔墨文脉的承续,引起广泛好评。相信在接下来的VIP预展以及10月15日的开幕式、10月16日的针对南溪水墨艺术语言的学术对谈活动都将会引发藏家和观众们的热切关注。

南溪,自由职业艺术家,1960年出生于中国浙江永康,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新水墨画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居住北京中国宋庄南溪工作室,上海南溪工作室。经过四十多年的艺术探索,南溪在水墨艺术语言上成功地创造了南溪水墨三法:“南溪晕点”、“南溪笔路”、“南溪三维水墨”,成为南溪鲜明的艺术特征。

通过策划“南溪 南溪 · 艺术研究展”,策展人何勇淼希望观众们能够通过展览走入艺术家南溪的3D水墨世界,去感受在当代水墨创作领域里拥有独特意蕴和别样风采的南溪水墨作品,去体会作品背后根源于传统艺术之道的精神支撑。在近三十年的艺术生涯里,南溪主要聚焦于中国传统笔墨的现代性实验,重视作品在抽象性和精神性上的表达,强调“水墨如玉”的艺术品质。

为了更好了解艺术家南溪的艺术发展脉络和艺术语言,策展人何勇淼与艺术家南溪在人可艺术中心现场展开了一次深层对话,系统回顾了艺术家南溪的艺术历程。在一个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处,清晰勾勒出艺术家南溪的艺术世界。

策展人何勇淼:

您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创作的以几何形状为形式的山水作品,画面极其冷峻、压抑,有着强烈的力量感和不真实感,让我十分震撼,不禁想到了艺术史上的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还有当下年轻人十分钟爱的赛博朋克美学、未来复古主义。另外,在画面的整体色调上,该系列作品充溢着异样的梦幻感,类似于照片和视频在进行后期调色后所获得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当年创作时,摄影和摄像技术是否对您有所影响?

艺术家南溪:

上世纪80年代,我临摹宋代范宽、明代龚贤的山水,研习了中国传统山水绘画技法。1985年,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接受系统的人体素描训练,对西方绘画技法有了深刻认知。因此,在早期的山水画创作中,我会有意识地将中西方绘画语言进行融合,比如范宽的“雨点皴”、油画里面的立体写实技法等。

1978年至1988年十年间,我在军队服役,担任的工作职务是文艺兵电影放映员。当时,我所在的机关级别很高,有幸能观赏到许多外国优秀影片。在长时间与影像的相处里,影像的画面的确对我的创作产生了潜在影响。我将积累起来的影像视觉经验融入到山水描绘中,从而创造出不落俗套又别具一格的山水图景。

从1986年到1988年,我连续三年携该系列作品参加由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大展比赛,当时有评委说很有新意。三年里,我获了三次奖,当时激动也觉得荣幸,这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

策展人何勇淼:

除了以几何图式为主的水墨山水,您还画了一系列以大海为意象的水墨作品。对于水的描绘,南宋画家马远的《十二水图》非常有名。但您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于马远,线条被浸染在晕墨中,像是消失了一般。不规则的圆形图像与海水的留白处理,共同构成了一个意境幽远和诗性盎然的艺术世界。请问您当时为何会痴迷上对于海水的刻画呢?

艺术家南溪:

那个年代,艺术家们都怀揣着强烈的艺术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不同层面上去探索、去追求作品的新意。1989年和1990年,我有机会去了北戴河、香港、泰国,一个内陆地区的人到海边,被海深深的吸引着。旷远、深邃、变幻无常的大海触动我,激起了内心的表达欲望。于是,我就反复推敲、尝试,想要以新颖的笔触创作出理想中的空灵又超逸的大海世界。

南溪作品。《鸿运一》,设色纸本,91x125cm,2023)

策展人何勇淼:

进入新千年后,您以“老虎”为主要形象画了《何处是我家》系列。画面中的老虎被困于现代都市高楼中,传递出浓厚的疏离感。在这个系列中,您为何选择用老虎而不是其他动物?将动物与现代高楼并置在一个画面中,展现了您的哪些思考?

艺术家南溪:

从1995年开始,我就客居香港,长时间居住至2003年。脱离掉熟悉的生活空间,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化的又是被现代水泥高楼所遮蔽的城市场域,我的心如同“虎入平川”,身心仿佛都被禁锢在囚笼里,陷入了郁闷。可以这么说,画面中的老虎就是当时的我,在现代化的“水泥森林”里,彷徨无措,似乎难以有用武之地。深山里的猛虎被巨大且冷酷的高楼所囚禁而无从逃脱,就是我当时情绪的写照。

除此之外,香港的繁华让我大开眼界,在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外,我注意到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生态问题。这些被主流报道所忽视的隐患,是我作为艺术家必须要去反映和披露的。因此,《何处是我家》、《茫然》等系列,都有着双重的批判意识,既表达了我的处境问题,也是对城市化建设的理性审视。此系列多幅作品分别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届至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一些作品还被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藏家所收藏。这些来自社会和个人的认可,让我很开心。

策展人何勇淼:

在2005年之后,您就彻底转向3D水墨创作,完全不同于此前的创作范式,独创出极具个人风格标识的艺术语言,富有辨识度,艺术价值很高。您可以具体谈谈这次创作转向吗?

艺术家南溪:

艺术家没有独特的个性化艺术语言,通常是画画了一辈子如同“白费功夫”,我明白这个道理。从寻找,建设到建立独特的个人化艺术语言,并非易事。中国近代有独特的个人化艺术语言的有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李可染的“逆光山水法”,傳抱石的“散笔皴”。

在2000年后,我不断进行各种尝试,力求创新。一方面,在媒介材料上,我承续着追求水墨画面玉质感的审美理念,持续实验中国毛笔、中国生宣纸和中国水性颜料在绘画中的多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由于早年影像工作的经历,让我对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迭的数字技术极为敏感,我注意到photoshop等图像处理技术所引发的图像变化和审美方式变化,里面丰富多样的视觉处理方式以及引发的全新观看模式,成为我求新的创作经验。在持续且深入的经验转换下,2005年后我逐步地确立了“南溪水墨三法”:“南溪晕点”、“南溪笔路”、“南溪3D水墨”。

南溪作品 《3D红色晕点》,设色纸本,60x97cm,2022)

策展人何勇淼:

除了您的“南溪晕点”,从中国艺术传统上的以“米点皴”为代表的米氏云山,到西方艺术史上的修拉、利希滕斯坦、草间弥生等,他们都以“点”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的艺术是否对您在探索自我表达语言上有过启发?您又是如何看待学术界将您的晕点作品与利希滕斯坦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

艺术家南溪:

罗伊·利希滕斯坦的作品很伟大,我也很喜欢。其早年的作品受到后印象派艺术家以“点彩”画法为主的修拉的影响。晚年的作品,也就是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作的,则经受中国宋元山水画的影响。后人只要去读前人的书、看前人的画,好的艺术必将影响或启示后人。

关于我的“南溪晕点”,从根源上来说,是从传统笔墨和传统视觉经验中孕育而出的。它既可以追溯到北宋范宽的“雨点皴”、米芾的“米氏云山点”,也可以溯源到4千多年前就产生了的围棋,黑白相间的棋子与今天电脑图像中像素化放大的点十分相配。我在80年代学习过下围棋,也有收藏一本明代老棋谱。在系列作品《棋王李昌镐肖像》中,头像中的棋局与头像网点完全符合。因此,我的点在追求新意的基础上,也落在传统上,讲笔墨、讲情趣、讲意境。

用像素放大印制的网点与用毛笔在生宣纸上晕点而成的点,放在一起比较,完全不同。印制与用手工将毛笔力透纸背生成的画面,区别该有多大?每粒“南溪晕点”有中国水墨千年文脉审美涵养的辩识度,是有温度、有精神、有生命的感触。

策展人何勇淼:

在3D水墨系列作品中,您创作了很多以女兵、领导人肖像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这类带有政治意味的表达除了跟您的个人经历相关联之外,您在创作时是否也有受到当时艺术界对于政治权威进行解构的风气的影响?

艺术家南溪:

1985年,我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那个年代,当代风气比较潮,《中国美术报》等纸质媒体上所刊登的作品很新潮。虽然我的一些作品都有在上面发表,但是我的作品所运用的形式还不是很当代,作品传达的观念也没有很强的政治意味。我的作品和这些“赶新潮”的作品的区别就在于,虽然我比较独立,但还脱不了传统的因素。当时和现在不参与任何圈子,也不跟风。主要结合自我的生命体悟和个人观察,开辟出独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也希望创作出能让观众思考的艺术作品。

南溪作品:《翠竹A》,设色纸本,97x180cm,2022)

策展人何勇淼:

您会运用自己的3D水墨手法对中国传统名画进行重塑,这里面包含了您的哪些创作理念?

艺术家南溪:

我欣赏并学习前辈大师的艺术经验,鄙视那些将技法无创造性地挪用、移植的创作。《新溪山行旅图》、《新早春图》等作品是我用“南溪水墨三法”对范宽、郭熙等名家作品的重新解读和致敬。同时,也调侃与批判那些囚于前人绘画语言之下的艺术创作。这种对名作的再创作,同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达利、安迪·沃霍尔对“蒙娜丽莎”的戏谑处理不同。

策展人何勇淼:

在钱币系列作品中,您将美元与人民币进行对照,这让我不禁好奇您是否想过将西方的名画也进行3D水墨处理,从而展开东西方在文化差异上的讨论?

艺术家南溪:

2008年,我直接将半张美元与半张人民币进行对照性组合,是对国际政治与经济的新秩序的判断性解读。我所处的那个时代影响了我的一些做法,但到了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些过往的思考与判断依旧不过时。

南溪作品 《晕点竹式之二》,设色纸本,90x97cm,2023)

策展人何勇淼:

在您的作品里,为何喜欢用粉红色、绿色进行作画,而不是选择用其他颜色?

艺术家南溪:

粉红色很性感、也是感性的颜色。哪怕是心如磐石,当你看到粉红色的时候,都能让人柔软、温柔起来。艺术作品应该具有让人打开心扉的瞬间,当人心敞开时,才能真正走进艺术,感触这个世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一切生机盎然,生机勃勃,让人充满力量和期待。

墨色其实是最“丰富”的颜色,是我们中国画的经典,是水墨区别于其他材料作品的典型特色。墨色的浓淡枯润,能让人产生无限联想,读者能在墨色中感受中国传统文脉,寻找自己的色彩和故事。

南溪作品:《春》,设色纸本,26x27cm,2023)

策展人何勇淼:

眼下,AI技术以迅猛之势加速发展,引发一系列科学技术变革,为未来社会增添了许多梦幻色彩。面对时代齿轮的加速滚动,您将如何面对自己今后的创作?

艺术家南溪:

在我的绘画艺术中,AI数字科技,“南溪水墨三法”为我的当代艺术创作服务。而我对水墨画的高低有这样的比喻:

低级的如同泥巴炼成的一块砖头,墨色如黑猪,大众水墨。中级的如同一块岩石,与砖头相比青出于蓝,可以做老师,教基础水墨课。高级的如同稀缺矿石,水墨画的能力水平已经影响着当下局部地区。独特的墨色如玉,晶莹剔透……

只有墨色如玉品质的手艺,才能有往珠峰8848米攀爬水墨艺术颠峰的资格。

当然,水墨手艺是一方面的,对于一个优秀的当代艺术家而言,艺术的观念,社会批判,艺术思考,人品德行同时重要。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