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日军队在火炮方面差距巨大,特别是身管火炮,日军装备的身管火炮数量数十倍于中国军队,几乎在每一次重要战役中日军都能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优势。虽然抗战中中国先后得到了苏联、美国一定数量的身管火炮援助,但是杯水车薪,因为军队人数众多,平摊下去一个步兵师也没几门,改变不了炮兵火力整体贫弱的状况。
不过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虽然整体上炮兵火力贫弱,但还是有亮点,那就是在曲射火炮(迫击炮)方面,因为日寇不太重视迫击炮的原因,中国军队的迫击炮在对日作战中作用颇大,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款当时中国军队使用最广泛的迫击炮——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
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准备射击
一、研制背景
中国是很早运用迫击炮的国家,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各地方势力就装备过不少迫击炮,既有外购也有仿造。因为迫击炮对工业水平要求不高,并有着携带方便和成本低的优点,因此生产装备数量较大,其中产量最高的是南京金陵兵工厂出品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
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是由南京金陵兵工厂以法国布朗德1930式81毫米迫击炮为基准和参照,于民国20年(1931年)研制而成。之所以将迫击炮口径由81毫米改为82毫米,考虑作战时可使用敌方的80/81毫米迫击炮炮弹(当时国际上中型迫击炮主要是80/81毫米口径),而敌方无法使用82毫米迫击炮炮弹。
该炮轻便灵活,机动性好
二、火炮数据
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主要性能:全重69公斤,炮管长1190毫米(倍径14.5倍),口径82毫米,高低射界45°~85°,方向射界8°~22°,榴弹重3.8公斤,黄磷弹重4.05公斤,炮口初速196米/秒,最大射速20发/分钟,最大射程2850米。运动方式为一马驮载或三人肩负。
迫击炮是曲射炮,主要是对付步兵、散兵,射击精度受地形、风速、风向、温度、炮弹及装药重量的限制,所以射弹散布大,很难直接准确地命中单体目标。对付敌人的碉堡尤其困难。这是日军不重视迫击炮的重要原因,日军喜欢使用山野炮(如著名的92式70毫米步兵炮),山野炮是从尾部装填炮弹,炮筒内有膛线,发射后炮弹旋转着出去,炮弹初始速度大,平射距离远且精度高。
淞沪会战中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
三、改进情况
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所用引信为瞬发延期两用,抗战后期为了减轻引信重量,将延期机构取消,改为瞬发引信。该弹重4.15公斤,装8个药包时,最大射程2500米。
四、装备情况
由于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可以自行量产,所以生产数量较大。据统计,从1932至1945年,共生产装备达5600多门,这个产量虽然无法跟苏联、美国、德国等军事强国比,但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已经是数量极大了。国军的嫡系部队,每个步兵营配备一个迫击炮排,配备2门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此外每个步兵团还有直属的一个迫击炮连,配备6门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每个步兵师配备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总数量达到48门!此外地方部队也有少量装备。
五、部分作战情况
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在射速上比日寇92式70毫米步兵炮快很多,加上重量轻(92式70毫米步兵炮重200多公斤),机动性超强,可以随时随地发起打击。并且打完几炮就可以随意扛着炮转移阵地,再寻机打击敌人。实战中日寇吃尽了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的苦头,人员损失不小,甚至高级将领都被炸死数名!
抗战时期的主力火炮
1939年11月的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发现在黄土岭与上庄子之间的一座独立家屋附近有多名日军指挥官活动,即令82迫击炮连对准目标轰击,后证实,击毙的指挥官中有号称日军“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时任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
1943年11月的常德会战中,守城的国军发现日军在露天召开作战会议、其中有高级军官,于是派遣一个迫击炮班,携带一门82迫击炮,悄悄潜伏至其附近。乘其不备,开了一炮,当场就炸死了日寇布上照一少将(时任日军116师团下辖第109联队联队长)和作战参谋田原弘夫中尉。
1944年8月的衡阳会战中,日寇志摩源吉中将(时任日军第68师团下辖第57旅团旅团长)遭到国军的82迫击炮攻击,当时志摩源吉中将见战事吃紧,心急前往前线指挥,途中被国军的侦查人员发现,国军炮兵利用82迫击炮容易调整射击方向的优势,瞬间一炮发出,当场将志摩源吉炸死。
Legend.命运
合格的文章
用户56xxx85
这玩意有69公斤?一根管子一个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