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在春天

楠楠看看旅游 2025-03-13 10:02:35

一旦诗人,走进春天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星云雨雾,日月霞光,无不成为诗的元素,诗的命脉,诗的灵魂。

悠悠岁月来去,千百年来,如果在中国有一个朝代,是诗的朝代,那便是唐朝。它是诗的掘起,诗的暴发,诗的熔炉,诗的天堂。诗骨,诗魂,诗韵,薰染着那个时代,也照耀着那个时代,宛若几十吨炸药,同时爆炸,照亮星空。

唐诗,最富有韵味。千百年来,它一直让后人津津乐道;它不仅歌颂赞美生活,而且与家国命运息息相关,与儒释道法紧密相连;它上可遨游苍穹,下可环顾四海,天马行空,任意畅往;它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它剖析人的灵魂,无以复加,展示人的心理活动,又楚楚动人。

唐诗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有的雄浑豪放,有的清新淡雅,有的婉约细腻,有的富有哲理,这些不同的风格反映了唐代诗人的个性和时代精神。

唐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自然、人生、爱情、友情、国家、社会等方面,这些主题反映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追求。

诗,是人做的,有了诗,也就有了诗人。唐朝的诗人,可不一般,有修道成仙的,谪仙人,诗仙李白;有修身成佛的,诗佛王谁;还有关心大众民生疾苦的大儒,它被尊称为一代圣人,诗圣杜甫。当然,还有既不成仙,也不成佛的,也不够不住着圣人资格的,山水田园派,花间派等各路人马,比比皆是。

先说杜诗。读杜诗,最好按年代来读,一部杜诗史,就是一部唐代史。杜甫的悲欢离合,承载了整个大唐的悲欢离合,因此,不能不说,杜甫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正在于此。

这里仅列举杜甫的有关春天的诗。

杜甫,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你看在它的笔端,处处充满诗意,时时充满生活情趣。为避“之乱安史”,杜甫逃到成都,在一朋友严伍的资助下,建起了草堂。在草堂生活期间,它感到成都的春天来了,夜里下起了雨,便只当做是“喜雨”,因此,他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灯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千古好诗。

春天,当他看到杨柳吐翠,枝条拂动,中间有一对黄鹂鸟,正在那儿恣意鸣欢,热闹非凡;又一望远处,一行白鹭飞落入眼中;透过窗外,隐约眺望,远山横黛,积雪皑皑;再望望门外,刚好去吴地的船回来了,刚停泊在那儿。翠绿,黄鹂鸟,白鹭,青天,雪山,渡船,多好的一幅春日画卷,一动一静,一山一水,勾勒住了他的脑袋,思维的细条,左旋右转,顷刻间,他禁不住诗兴大发,信手拈笔,写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情画意。

春天来了,梅花开了,浣花溪的水,融动,绿了,又蓝了。咋看去,逼人的眼。晨光初露时,水面上泛起一层又一层的薄雾,似纱似丝,若有若无,如梦似幻,亦假亦真。周围的房屋,倒影在那儿,海市蜃楼一般。天上云,纡青拖蓝的云,洁白如霞的云,红光欲染的云,都一同沉浸在万里天空中,游来荡去,不着边际。更有一些水禽,在水面上追逐嬉戏,抑或一只脚支在水边,小憩。鱼儿,欢快的边织着自己的生活。

此时,当杜甫徘徊在浣花溪畔,小女儿看到溪水猛涨,鸥鹭乘翔,闹着吵着,要乘船去玩。

看!那儿花都开了!桃花一直漫延到溪边,红红的霞光,照彻云霄。路牵引着他的脚步,到田野里去,到花丛里去,到菜园里去,阳光洒落一地,明媚而温暖,微风拂动树技,摆来摆去,也吹动的他的衣袂和发丝。

他处在天上仙境的盛况里,不由得走进黄四娘家菜园,一阵蝴蝶,红的,黄的,蓝的,黑的,阵阵翻飞,绕着花,也绕着他。莺儿,也在嘤嘤嘤嘤地鸣叫不停。顿时,他心血来潮,随口吟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干朵万朵压枝纸。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又向前走了不远,见一高塔,即黄师塔。那儿桃花袭人,花浪成雪,分不清是该爱深红色好呢?还是爱浅红色好?于是,自言自语到:“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看到春色,一派欣欣向荣,而韶华易失,走着走着,不由惆怅起来,还是诗酒趁年华吧:

“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杜甫草堂,紧挨浣溪沙畔。有时,一家老小,茶余饭后,划着小艇,荡舟水上。正如他的《进艇》中所述: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此诗开头,写诗人独坐草堂北望的感慨,接着由抒怀转入描写,诗人在成都的客居生活,最后诗人把游走的思绪拉回现实,以瓷坛饮茶暗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已从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淡泊宁静的田园生活。全诗运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态度。

春天是个好季节,但当国破家亡时,他反而更伤心了。他喊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沉痛愤懑。

杜甫的诗,是史,是画,更是对祖国大好的赞美。如《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巍巍泰山,在它的笔下,美仑美奂,荡气回肠,诗骨松然,跃然纸上。

老了,读老杜的诗,越读越有味,越读越真切,好像他就在你对面坐着,一个饱经风霜的岁月老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有些话,和你讲讲,同你说说,如道家常。有时,你会莞尔一笑;有时,你沉默不言,只有一声叹息。

再来读读王维的诗。王维的诗,宁静,空灵,却能触动人的灵魂,给人以力量,适合一个人沉下心来,慢慢地读。

你看他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夜色如黛,春山静寂,心若止水。桂香飘零,细蕊轻垂,落地无声,却惊醒了石阶上熟睡的一滩月光。

忽有银蟾跃出,清辉泼洒,惊起林间栖鸟,搅碎满山空寂。一声声,又一声声,鸟鸣由深涧浮起,如琉璃坠入寒潭,没有一丝声音,涟漪逐渐荡开夜色,复归于无边的宁静。 诗人侧耳细听,竟一时辨不清,是山鸟啼醒了春夜呢?还是这春夜本就凝着鸟鸣声呢?

桂香、月影、鸟语、涧声,这些个意象,组合起来,不觉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禅机,在虚空中交织起来,无形中缚住刹那,也缚住了永恒。

全诗巧妙地以静谧的春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春山静夜图。

再看看他的《辛夷坞》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大意是,辛夷枝条最顶端的辛夷花,在山中绽放着鲜红的花萼,红白相间,十分艳丽。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烟,随着时间的推移,纷纷怒放,洒洒飘落。

自然界里的事物,与人无关,只有依照它本身的运行规律运动,与节气时令有关。

王维的诗,画面感非常强,即诗是一幅画,画是一首诗。

不妨,再读读李白的诗,让人觉得马上就要升仙了,忽然,飘飞起来。读李白的诗,洒脱,飘逸,不拖泥带水,给人以理想,以追求,以目标,以浪漫的情怀,适合年轻人去读。

李白的诗《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曾有一段时间,隐居在山里,山里的春天,有清风明月,有山泉溪水,有山花盛开,有百鸟争鸣,有小草雨露,真是美。也许是,清风明月,修炼了他的仙风道骨。

有人问他,“年轻人志在四方,你干嘛躲在这个大山里呢?”

“他笑笑不说话,抬头望向远方一一”。

远方,正有桃花飘落,溪水流淌,渐渐远去。

陶渊明,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桃花源,而我现在就在这桃花源里,又何必去追求俗人眼里的诗和远方呢?

唐诗,是唐朝的文化瑰宝,以其深刻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杜甫、王维、李白等唐代诗人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国家的深刻思考和热爱。

唐诗,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5.3.12书

0 阅读:0
楠楠看看旅游

楠楠看看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