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又一家上市家族企业举家大逃离,把“烂摊子”留给了股民!
这家号称“液压压机之王”的上市公司,融资13亿却亏得只剩3000万,创始家族套现近10亿后“潇洒离场”,而接盘者转手再赚一笔。
这不是虚构的商战剧本,而是福建李氏三兄弟的真实经历。
从技术员到“液压之王”
1982年,福州大学毕业生李良光走进长乐县一家糖纸厂,成了一名普通的技术员。
因为李良光每天与生锈的机器打交道,所以他平时总琢磨着怎么让设备“多干快跑”。
两年后,一家石材公司看上了拥有高学历的李良光,于是花重金把他挖走,还直接任命为技术副总,在这里,他盯上了一台笨重的机器,液压压机。
“这东西能压石头,难道就不能压别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李良光拉着两个退伍的哥哥一起入了局。
大哥李祥凌掏出积蓄,二哥李建峰动用人脉,三兄弟在1988年创立海源机械,专攻液压设备。
而当时正值国家鼓励出口,他们借闽商网络把机器卖到阿根廷,一台设备利润顶国内十台。
靠着“海外淘金”,三兄弟赚到第一桶金,还研发出国内首台千吨级陶瓷压机,成了行业“技术天花板”。
2010年,海源机械登陆深交所,招股书豪言“技术领先国内同行至少3年”。
股民们疯狂追捧,7.2亿融资瞬间到账,敲钟那天,李良光站在台上意气风发:“我们要做世界的液压之王!”
上市即巅峰
谁也没想到,上市成了海源机械的“滑铁卢”。
2012年,公司净利润从6000万暴跌至700万,2013年,扣非净利润首次亏损,此后十年再没翻过身。
股民们逐渐发现,当初“躺赢三年”的豪言,变成了“躺亏十年”的现实,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12亿,融来的13亿资金几乎烧光。
问题出在哪?行业竞争激烈、转型屡战屡败、管理漏洞百出……但最扎眼的是李氏家族的“神操作”。
2015年,公司高调宣布进军碳纤维复合材料,更名“海源复材”,股价应声大涨。
可就在股民期待转型时,李家突然减持套现4.7亿,紧接着,公司业绩“变脸”,2019年巨亏5亿,账上资金跌破1亿。
一位老股民苦笑着说:“他们总在最高点抛售。”
2020年,眼看公司只剩9000万现金,李氏家族将控制权以5.4亿卖给江西商人甘胜泉,彻底抽身。
而甘胜泉接手后,一边喊着“重振雄风”,一边把子公司和能源资产分批变卖,最后自己也套现3.5亿走人。
套现的艺术
如果说经营企业是场马拉松,李氏家族和接盘者们却跑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
创始人李良光最早套现1000万试水,2015年碳纤维热潮中,家族一次性套现4.7亿,2020年卖壳再捞4.4亿。
三兄弟撤退时,公司账上已捉襟见肘,但他们的个人账户却多了近10亿,这说明了什么?
接棒的甘胜泉更懂“资本游戏”,他先花5.4亿买下控制权,中途减持套现1.5亿,最后转手股权又赚3.5亿,还留着3.8%股份坐等分红。
有网友调侃:“公司亏得越狠,老板赚得越欢。”
而最新的接盘者金紫欣,则在一片质疑声中登场,没人知道她会不会成为第四个“击鼓传花”的玩家。
谁在为大逃离买单?
而海源复材不是没挣扎过,光伏热时,它签下300亿大单,新能源火时,它押注碳纤维,甚至卖过建材、倒过资产……但每次转型都像“雷声大雨点小”。
光伏项目烂尾,碳纤维生产线闲置,子公司卖得七零八落。
一位离职高管透露:“老板们忙着数钱,谁真心管业务?”
真正为这场大戏买单的是还是普通股民,有人当年48元高位买入,如今股价只剩6元,有人听信“复合材料龙头”的故事,等来的却是年报上的“计提商誉减值”。
而李氏家族早已移民海外,甘胜泉转身投资其他产业,只留下一地鸡毛和网友的嘲讽:“福建老板跑路都带着闽商精神,—敢拼敢赚,就是不敢扛责。”
没有结局的结局
如今的办公大楼里,“海源复材”的金字招牌依然锃亮,但车间早已没了机器的轰鸣。
财务室贴着最新的公告:“实控人变更完成,公司战略方向待更新。”
而在资本市场,“海源复材”的故事仍在续写,下一任接盘者或许已在路上,带着新的PPT和更华丽的承诺。
唯一确定的是,当资本的游戏散场时,有人盆满钵满,有人血本无归,而那个曾经的技术神话,早已湮没在K线图的起伏中。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