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甘肃酒泉肃北县的一处郊外,有动物保护工作站的工作人员用无人机拍下了一组罕见的画面。
13只通体炽红的犬科动物正在戈壁滩上集体活动,其身姿之灵动,行动之敏捷,让人看了啧啧称奇。
别看它们体型小,但它们追捕起猎物来,可是一个个都狠得不行,什么山羊,野猪,全都不是它们的对手。
这便是在我国沉寂已久,鲜有出现的一级保护动物——豺。
数量稀少,神出鬼没
常言道“豺狼虎豹”,后三者或许大家都十分熟悉,在一些影视作品或动物园中都经常能见到,可这句俗语中的老大“豺”,却因数量稀少等原因,直至今日,还让人不甚了解。
豺时一种犬科动物,毛色普遍为红色,通常被称之为“红狗”或是“豺狗”,体型较狼稍小,比狐狸大一些,且体色还会根据产地和季节的不同而发生些许变化。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林间,田地,山野之中常常有豺群出没,但自80年代后,我国的豺群就开始逐渐减少,以至于如今拍到数量为13只的豺群都足以称得上是“罕见”。
豺较之于同样在上世纪80年代剧烈减少甚至已经灭绝的华南虎来说,其实算是比较幸运的,它们物种的存活数量一直保持在在一个较低的平面线,却远远没有跌至“灭绝”的水平。
而对于鲜少的事物,或多或少都有人们编篡或传承下来的传说,而关于豺这种动物也不外如此。
豺通常比较神出鬼没,常常不会现身在人面前,即使偶尔出现了,也不会停留太久。
因此,有人会被豺看作益兽,毕竟它在鲜少袭击人类的同时,还会经常帮助人类捕猎野猪,从而保护了田地和庄稼。
不仅如此,还有传说称当老虎遇到豺时,老虎会害怕的逃跑,因此人类在赶夜路时遇到豺,其实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毕竟它们通常不会袭击人类,却又能帮人类驱赶老虎之类的野兽。
不过,说的再玄乎,这些也不过是流传于坊间的传说而已,如果大家真的在野外遇到豺,还是离得远一些比较好。
毕竟就算再怎么友善,野兽终究还是野兽,再说豺基本上都是成群行动,看到一只就证明还有许多只都在附近,数量一多,难免就会有危险。
而且,最主要的是它们近乎于可以用“残忍”二字来形容的捕猎手段,即使看似不会袭击人类,但如果人类不小心激怒它们,那恐怕会死得“相当难看”。
狩猎过程高效又残忍,却对我国贡献不少
豺是一种很凶猛的犬科动物,即使体型较小,但它们仍然钟爱于捕猎中大型的有蹄类生物。
野猪就是它们食谱中最常见的动物,由于十分擅长林地作战,且每次捕猎行动都是成群结队,纵使是再凶猛的野猪,在豺面前也挣扎不了几个回合。
在日常生活中,它们经常会翻越崇山峻岭去寻找野猪的踪迹,依靠着强大的听觉和嗅觉,它们对野猪的捕猎成功率往往相当的高,基本上只要一出手就能成功。
在捕猎过程中,豺群的手段可谓称得上是“毫无章法”,它们一般会见到猎物就直接一拥而上,而并非像狼群那样各有分工。
在这期间,它们会轮番上阵撕咬野猪的脖颈或四肢,直到野猪失去行动能力,然后再活活将其吞吃咽肚。
这个场面实际上是十分残忍的,因为在几只豺的轮番撕扯之下,野猪的躯体会被咬得血肉横飞,往往是还没有断气,下半身就被吃的只剩骨头了。
此外,它们偶尔还会使用鬣狗的战法,从尾部开始,对野猪开肠破肚,那副场面则更是血腥,让人不忍直视。
这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做法,让人们对豺群增添了一分野蛮印象,但实际上,它们对人类的贡献还真不少。
彼时中国的野猪经常会下山来毁害庄稼,时常会让种田的农民头痛不已,就算手执铁器将其赶走或猎杀,过不了几天也会有另一头野猪来田地干同样的事。
这时候,神出鬼没的豺群就起到了大作用。
根据许多农村老人的叙述,他们会在傍晚的时候看见一些豺群在田埂旁狩猎,而到早上的时候,豺群就消失了。
既不损害庄稼,也不捕食圈养的牲畜,单单只对野生的野猪下“毒手”,这种对农业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动物,谁不喜欢呢?
因此,会有一些农民把豺这一生物奉为田地的保护神,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除了野猪以外,豺狼的捕猎目标还会有一些其他的食草类生物,比如岩羊。
要知道,豺不仅在平地上的战斗力极高,而且在山岩、丘陵上的作战能力依然恐怖。
岩羊可以在70°的陡坡上实现极速狂奔,而豺狼也攀岩本领也不容小觑,它们的爪部拥有倒刺,而且身体灵活,同样可以在近乎垂直的岩面上进行快速移动。
与捕杀笨重的野猪不同,捕猎岩羊这样灵巧的动物,豺群往往会对其进行“车轮战”,就是分成数个小组,轮番追击,等岩羊的体力耗尽之后,再对其进行绞杀。
而且,通过控制岩羊等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可以使我国戈壁的绿植覆盖率有所增加,这对我国的生态系统同样是利好的影响。
不过,纵然对我国生态系统有所贡献,豺群却还是因生活习性及人为原因导致其数量大幅减少,此次能在甘肃拍摄到13只豺共同活动画面,其实还是令人十分欣慰的。
结语
对于这波豺群的“回归”,我国的专家分析出了几个原因,一是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让戈壁附近的草本覆盖率显著提高,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进一步得到好转。
二是在环境好转的同时,野猪和岩羊等食草动物因缺少天敌,在近些年内繁殖数量也有所提升,这也是豺狼“回归”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之后,豺群会不会如同往日那般“出现又离开”,尚且不知,但好在近来我国生态化建设成果显著,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豺群在人类视野当中活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