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的一位名将,如果没被害死,杨坚不敢篡位!

严诗瑶啊 2025-03-26 11:55:07

北周时期,宣帝登基后,任命杨坚为上柱国及大司马,其声望逐渐提升。到了北周大定元年,即公元581年,杨坚接受了北周静帝的禅位,正式成为皇帝,年号改为开皇,并创立了隋朝,选定大兴城作为都城。在杨坚篡夺皇位的过程中,北周的皇室成员并未进行强烈的抵抗,可以说,无人能与他匹敌。而提及宇文宪,如果他没有遭遇不幸去世,那么他很可能成为杨坚所忌惮的对象。

一、

宇文宪于西魏大统十一年,即公元545年出生,其字为毗贺突。他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五个儿子,与北周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及武帝宇文邕为异母兄弟,其母为达步干氏。到了西魏恭帝元年,即554年,宇文宪被封为安城郡公。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登基后,他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随后,明帝宇文毓继位,他又被任命为大将军。

宇文泰平定四川后,派遣宇文宪前往驻守。宇文宪年仅十六,擅长管理下属,并专注于治理之道。因此,四川民众对他深感敬意,联名立碑,赞扬他的功绩。不久后,宇文宪被提拔为柱国。至天和三年,即公元568年,宇文宪的职位再次提升,被任命为大司马。

公元570年,即天和五年,宇文宪领兵渡过洛水,向北齐军队发起攻击,迫使斛律光撤退。他随后追击至安业,经历多次交锋后才返回。此后,宇文宪频繁参与北周与北齐之间的军事冲突。到了天和六年,即公元571年,北周朝廷派遣宇文宪统领两万大军,自龙门出发。北齐方面,新蔡王王康德因宇文宪大军压境,匆忙间率部于夜间撤离。

建德三年之时,即公元574年,宇文宪被封为王。进入建德四年,也就是575年,北周武帝有了东伐北齐的打算,宇文宪对此表示了即刻的支持。不久后,周武帝亲率大军围攻河阴,却未能如愿攻克。与此同时,宇文宪则在武济取得了胜利,并进一步推进,包围了洛口,最终成功占领了洛口的东、西两城。就在这一年,北周设立了上柱国这一官职,并任命宇文宪担任此职。

原文段落二(假设内容):原文: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人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前往山林的旅程。沿途的风景如画,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让我们心情格外愉悦。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这大自然的杰作,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们团队出发前往山林。一路上,风景优美,树木茂盛,鸟鸣声声,让人感到十分舒畅。我们边走边欣赏这自然的美丽,就像步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建德五年,即公元576年,北周向东发起大规模征战,目标是北齐。宇文宪指挥两万精锐骑兵作为前锋部队,负责扼守雀鼠谷的战略要地。不久后,周武帝再次下令,调遣宇文宪统领六万大军,返回支援晋州战场。在北周致力于消灭北齐的系列战役中,宇文宪表现出色,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北齐皇帝高纬败逃至邺城后,周武帝紧急命令宇文宪率先领兵,加速向邺城推进。到了第二年,即公元577年,北周成功攻占了邺城。

北齐失去邺城之后,任城王高湝与广宁王高孝珩等人退守信都,手中仍有数万兵马。针对此情况,周武帝宇文邕下令,命宇文宪率军前去征讨。宇文宪抵达信都,通过战斗,共有三万人或被俘或被杀,同时捕获了高湝、高孝珩等北齐将领,顺利达成了消灭北齐势力的目标。

众多历史研究者认为,宇文宪一向机智多谋,策略丰富,尤其在管理部属方面表现出色,能慧眼识人,合理分配任务。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种行为深深打动了部下,使他们真心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宇文宪的威名和声誉早已传至齐国,齐人对他的勇敢和智慧感到畏惧。特别是在并州取得大胜后,宇文宪的军队在北齐领土上行军时,严明纪律,不骚扰百姓,士兵们也无私藏财物。

所以,显而易见,宇文宪对于北周皇室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坚实后盾,其作用可比拟三国时期曹魏的宗室将领。然而,宇文宪不幸蒙受冤屈并被处决,这无疑极大削弱了北周皇室的力量,同时也为杨坚最终获利创造了条件。

三是一个数字,它在数学中代表着一种量或次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三这个数字打交道。比如,一天被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段;很多事情也习惯性地被归为三类,如好、中、差,或者大、中、小。在自然界中,三也经常出现。比如,很多植物的花朵和叶子都是以三的倍数生长,这样的排列方式似乎能让它们更好地利用空间和阳光。而在动物界,有些生物的身体结构也与三有关,比如一些昆虫的翅膀或腿的数量。此外,三在很多文化和传统中也有特殊的意义。有些故事或传说中,三往往代表着某种神秘或强大的力量。而在一些宗教或仪式中,三也可能被赋予吉祥或神圣的象征。在科学领域,三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很多理论和公式都涉及到三这个数字,它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比如,化学中的价键理论,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总的来说,三这个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内涵。无论在哪个领域,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建德七年,即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随后北周宣帝宇文赟登上了皇位。宣帝对叔父宇文宪心存顾虑,因其辈分尊崇且声望显赫,担心他会步宇文护后尘,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为消除这一隐患,宇文赟策划了一个计谋。不久后,宇文宪单独被召入宫中。与此同时,宇文赟已暗中在另一房间安排了勇士待命。宇文宪一到,随即被这些勇士控制。接着,宣帝下令将宇文宪处死,执行方式是勒颈,宇文宪终年三十五岁。

需要指出的是,周宣帝在杀害宇文宪后,由于缺乏明确的罪名,便以大将军王兴、安邑公等人与宇文宪合谋为由,将他们也处以极刑。同时,上开府独孤熊及开府豆卢绍等人同样遭遇了不幸。无疑,这一系列举动无异于自掘坟墓,但并未削弱宇文宪在古代武将中的崇高地位。到了唐朝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朝廷追认并祭祀了六十四位古代名将,宇文宪作为“周大冢宰齐王”也在其中受到了尊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