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周恩来遇刺,幸亏一个人才让他转危为安,周恩来:永远铭记

纵观历史2021 2024-07-06 19:17:18

1898年3月5日,江苏淮安,周总理出生了,父母希望他能振翅高飞,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便给他取名“大鸾”。后来上学的时候,他正式改名为周恩来。

周恩来在波澜壮阔的新中国独立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人,往往成为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幸亏一个人提前做好准备,才让周恩来能够逃脱险境,转危为安。对此周恩来表示:“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会永远铭记!”

周恩来为什么被刺?是什么人这么大胆?帮助周恩来的这个人是谁呢?他的下场如何?

初识

原来,帮助周恩来逃脱险境的这个人是陈友才,他曾经给毛主席当过警卫,也是一位老革命了。

陈友才出生于1914年,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1929年5月,在陈毅的介绍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年纪轻轻的他凭借出色的能力,被任命为红四军总部通信连连长;1936年2月,任周恩来的警卫参谋。

其实,陈友才和周恩来的生命第一次产生深刻联系,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

当初,国民党派出大量部队围剿我军,我军虽然在上级的整体领导下,能够妥善应对敌人的攻势,但是由于双方武器差距等原因,我军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此期间,每个人一天只有半斤口粮,这时,周恩来往往会尽量省下一口粮食,分给其他人,被周恩来分到粮食的人中,就包括陈友才。

当时的陈友才年仅19岁,但已经是通信连长,能力出众。

有一天上午,陈友才正在给周恩来理发,天空中却突然传来轰鸣声。陈友才马上打开窗子观察外面的情况,发现是敌机来了。

陈友才马上对周恩来说:“副主席,敌机来了,您赶快进隐蔽所!”

周恩来回复道:“你也跟我一起去。”

可陈友才却违背了周恩来的“命令”,回答道:“我还要出去帮忙。”

没等陈友才做出下一步的反应,周恩来便一把抓住他的手,一起赶到了隐蔽所。

隐蔽所空间有限,陈友才便想离开,回到刚才为周恩来理发的房子,这时周恩来硬生生又把他拽了回来,并亲身挡在了隐蔽所门口。

没过多久,他们刚待的那座房子在一片炮火中化作废墟。

赶赴南京

1937年4月25日,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打算从延安赶往南京,与张冲谈判红军改编的问题。

当时国内形势严峻,这次任务被定为当时的重要机密,同行的很多警卫人员也不知道具体任务是什么。

当日,周恩来和张云逸、陈友才一行共25人乘车踏上了行程。可走到延安甘泉县劳山的一处隘口时,周恩来警惕了起来。

这处地方人烟稀少,森林茂密,周围地势环境好像簸箕一样,是伏击的不二之地。

果然,“啪”的一声打破了安静的环境。就在众人思考这是枪声,还是老乡甩鞭子赶牲口的声音时,“啪”的声音密集起来,紧接着,子弹一个接一个地打在了车厢上。

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再加上在战场上不断地摸爬滚打,应战经验丰富,他马上指挥同行人员下车躲避,并向后方有序撤退。

但是敌人压根没想放过他们,不断追了上来。不过,原本行刺人员的目标是周恩来,可是很快,陈友才成了他们攻击的首要对象。

原来,在出发之前,陈友才为了进一步保证周恩来的安全,特地换了西服,礼帽,长靴,一身比较华丽的衣服,起到了迷惑敌人的作用。

最后,陈友才腿部中枪,难以行走,倒地后又中了数弹,倒在血泊之中,可是敌人依旧不依不饶,疯狂地冲过来,残忍地连刺数十刀。众人想施救,最终却是无力回天。

纪念

由于陈友才提前做好准备,让周恩来得以脱险,年仅23岁的他却就此长眠。

4月27日,中央军委召开陈友才等烈士追悼大会,同行的张云逸和周恩来都致了悼词。

后来,陈友才被埋葬到延安宝塔山腰,带有他鲜血的毛毯也被存放在延安朱德和周恩来的会客室旧址。

1973年6月,周恩来曾专门到陈友才埋葬处祭奠。可惜的是,由于1947年胡宗南率领25万军队围攻延安,陈友才的坟墓被毁。

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当地政府在战斗旧址立了一块石碑,上面记录了当时的战斗经历,和不幸牺牲的战士的名字。

每次说起劳山遇袭的事情,周恩来总是感叹:“那是我生命中最为惊险的一次经历,幸亏陈友才同志,我才能幸免于难,是陈友才同志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会永远铭记。”

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也曾说:“没有陈友才同志就没有恩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陈友才同志很勇敢。”

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时,人们从他的口袋中找出一张照片,照片背面写着“劳山遇险,仅存四人”八个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周恩来对这段惊险悲惨经历的记忆和感触之深显而易见。

而当时参与袭击的一众土匪,也分别在1937年和1938年被先后逮捕处决。

0 阅读:134

纵观历史2021

简介:一个历史自媒体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