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吒2》的时候,一直觉得申公豹可怜。
就因为妖族出身,就被成见这座大山挡住了晋升之路,任凭他如何努力修炼,都成不了十二金仙。
可太乙真人明明贪吃又好酒,还没个正形儿,看上去一点都不靠谱,却直接拿到了名额,实在太不公平了。
可是昨天和儿子在家重刷了《哪吒1》才发现,申公豹之所以成不了十二金仙,并不能全怪在成见头上。
01
在第一部魔童降世一开场,天尊就直接把守护灵珠的任务交给了太乙真人,并当着申公豹的面儿,说只要完成这个任务,十二金仙的最后一个名额,就是太乙真人的。
申公豹不甘心,用傀儡符控制了李府的两个下人,偷走灵珠,把魔丸注入了殷夫人肚子里,这才有了暴戾的魔丸哪吒。
随后,他又把灵珠注入龙蛋,说一定要证明自己才是十二金仙的最佳人选。
为了使自己的计划顺利,他告诉哪吒真实身份,刺激哪吒成魔杀自己的父母,还引导敖丙去杀哪吒。
敖丙不忍,救下李靖夫妇,却反而让整个陈塘关的人知晓了真相。
为了灭口,申公豹又引导敖丙引水成冰,准备活埋了陈塘关。
可以说,一切的悲剧,都因申公豹的一己私欲而起。
可是,为了证明自己,就能不计后果改变他人命运,就能不顾百姓性命吗?
而且,在第二部魔童闹海里,申公豹也交代了自己之前就是因为在无量仙翁手底下做事,才得到引荐,成了师尊的弟子。
由此可见,他一开始就是一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底线的人。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底线是人性的最后防线,一旦突破,就无法回头。
很明显,申公豹就是一个会为了私欲不断突破底线,最后完全没有底线的人。
这样的他,定然是不能成为十二金仙人选的。
02
肯定有人会说,他这么做情有可原,因为仙族对妖族有成见,所以他才被逼得换了灵珠和魔丸。
那么我们回头看,他是先在无量仙翁手底下做事,然后才拜到师尊门下的。
也就是说,他之前就已经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了。
而且,师尊当着他的面说要给太乙真人十二金仙的最后一个名额时,他为什么不当面争取呢?
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之前做的那些事,让他心虚,所以才不敢直面师尊。
而这也恰恰侧面印证了他没有大格局,只看得到自己的利益。
申公豹最经典的台词是“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但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被偏见困住的囚徒呢?
他认定元始天尊偏爱太乙真人,不给自己名额,是因为出身,可纵观两部电影,从未有过天尊因出身否定他的画面。
如果元始天尊真的是一个以出身看人的糊涂蛋,他当初又为什么会收他为弟子呢?
元始天尊对太乙真人的偏心,到底是因为天尊先有了对妖族的成见,还是因为申公豹先有了对天尊的成见呢?
申公豹的偏激,本质上是一种“受害者心态”:他将一切归咎于出身,却看不到自己的局限。
的确,偏见能压垮人,但比偏见更可怕的,是把自己活成了偏见的奴隶。
03
除了没底线没格局,还有一个点让申公豹没有资格做十二金仙,那就是他没有慈悲心。
很多人觉得,在第二部里,申公豹在看到申小豹死后,并没有发怒屠了陈塘关,反而还救下了李靖夫妇,说明他的底色是善良的。
可你说他善良吧,他又在无量仙翁的手下,残害同族,求得上位;
你说他不善良吧,他又帮李靖搞来了药材,最后跟大家一起对抗无量仙翁。
但你发现了吗,从始至终,申公豹的善与不善,都是跟着他的目的在变化的。
杀同族可以帮自己进玉虚宫的时候,他就杀;
到了跟同族站一起,可以给自己的爹和弟弟报仇的时候,他就善;
杀陈塘关百姓可以掩盖自己罪孽的时候,他就杀;
保李靖夫妇可以替自己拉帮手对抗无量仙翁的时候,他就善。
换句话说,申公豹的善,始终带着“利己”的标签。
为自己着想其实没错,但为自己就不顾他人性命的做法,恰恰说明了申公豹没有慈悲心。
所以无论他多努力修炼,都无法成为十二金仙。
写在最后
看《哪吒2》后,我真的很喜欢申公豹。
他这个角色非常饱满和立体,他让我看到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看到善恶是交织的。
他的经历和挣扎让无数人动情,可他做的恶也是不争的事实。
他让我们明白:对抗偏见的方式,不是不择手段,而是守住本心。
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出生之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社会的真相就是这样,向上的通道总是拥挤艰难,向下的入口却总是大门敞开,要逆流而上冲破黑暗和痛苦,还是坠入深渊万劫不复,很多时候,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愿我们都共情申公豹,也避免成为申公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