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有新的隐身方法?俄罗斯所谓新技术,比歼20落后30年

陶慕剑地球观察 2020-12-15 17:06:10

近日,俄罗斯披露了苏-57隐身战斗机采用了全新技术,有效降低进气道的雷达反射截面。这个消息被吹嘘成了俄罗斯战机“隐身技术的巨大突破”、“一个小改动大幅提高隐身性能”。

但如果我们参考战机发展史,就可以发现苏-57的所谓“隐身新技术”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东西,与中国和美国隐身战机在进气道上采用隐身措施,差距是巨大的。

苏-57的“进气道格栅”,是F-117A的老技术

通过最新照片显示,苏-57的进气道各增加了一套格栅,据称采用了可吸收雷达波的新材料。这就是苏-57所谓的“最新隐身技术”。

在此之前,苏-57的进气道没有任何遮挡,能够从正前方直接看到发动机风扇叶片,而风扇叶片恰恰是最能反射雷达波。尽管苏-57在外型上借鉴了F-22,在机体和机翼方面都采用边缘对齐等隐身设计,但是风扇叶片的软肋足以让这些措施大打折扣。

由此,西方一直认为苏-57战斗机的雷达“隐身”名不副实,完全无法和F-22、F-35和歼-20相比,最低只能相当于1平方米雷达反射截面,也就是“阵风”的水平。

客观讲,增加进气道格栅确实能有效改善苏-57原本的隐身漏洞,但是这种技术却是过时的。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这种进气道格栅就出现于F-117A隐身战斗机上。

当时,F-117A“夜鹰”的矩形进气道,在入口安装了间距1.5厘米的吸波复合材料格栅,能够散射雷达波能量,从而避免雷达波照射到有高反射性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上。然而,这种技术早已经被更先进的设计所淘汰。

S型进气道:F-22和B-2的隐身措施

进气道隐身格栅,只有早期的F-117A隐身机采用,美国在后来的F-22A和B-2轰炸机上都改用了另一个技术——S型进气道。

以F-22A为例,从进气口到发动机压气机之间的通道呈S形的拐弯形状,这种设计有效隐藏了风扇叶片,避免了被雷达波直接照射,从而弥补了战斗机最大的一个隐身漏洞。B-2轰炸机的设计也是类似的。

然而,F-22A是1997年首飞的,早在1986年就开始正式研制。B-2的时间更早,1989年就实现了首飞,1981年就开始了研制。也就是说,S型进气道的设计在3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的。然而,俄罗斯战斗机至今却没能学会这项技术。

除了S型进气道外,F-35还首创了DSI进气道,进一步推进了隐身技术的发展。

DSI进气道:F-35和歼-20的隐身措施更先进

DSI进气道,全称“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它在进气道入口处采用一个固定鼓包模拟常规进气道中的一、二级可调斜板,不仅能够实现对气流的压缩,而且简化了结构,也能起到遮挡风扇叶片,增强雷达隐身的作用。

DSI进气道技术,需要很强的空气动力学和计算机设计能力,同时对材料的加工精度也有很高的要求。目前,仅有中国和美国在这方面获得了突破,就连欧洲的“台风”、“阵风”也做不到这一点。

事实上,除了美国的F-35外,采用DSI进气道技术的多是中国新型战机,包括了歼10C、“枭龙”、歼-20乃至FTC-2000G教练机。这些战机,因DSI设计带来的隐身性能增益是非常见效的。

也正是由于计算机设计和材料加工技术不过关,俄罗斯对S型进气道和DSI进气道仍然可望不可及,因此苏-57的隐身技术就显得颇为原始,仍停留在F-117A时代的水平线上。

尽管不少媒体吹嘘苏-57改用进气道隐身栅格后“隐身性能大增”,但这个改良方案也充分暴露了俄罗斯在隐身技术领域的落后程度。总体来说,俄罗斯要落后中国和美国至少20-30年。(作者:陶慕剑)

1 阅读:115

评论列表

美福5513

美福5513

1
2020-12-31 00:06

8

陶慕剑地球观察

陶慕剑地球观察

细节决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