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奇迹:青藏铁路与冻土的挑战

之桃开心生活 2024-10-31 01:09:41
引言:跨越“世界屋脊”的钢铁巨龙

2006年7月1日,伴随着汽笛长鸣和锣鼓喧天,一列火车穿越寂静的无人区,跨越多年冻土地带,翻越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口,最终抵达拉萨。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在祖国的山河间勾勒出一条蜿蜒的动脉。

然而,半个世纪以来,冻土、缺氧、高海拔等难题曾让这项工程举步维艰。这条漫长的铁路是如何在高原冻土上屹立不倒的?建设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挑战?

第一部分:冻土难题与铁路建设的初期探索

青藏铁路的修建并非一蹴而就。一期工程西格段(西宁至格尔木)全长814公里,于1984年竣工通车,客观条件相对乐观。

而二期工程格拉段(格尔木至拉萨)则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在1142公里的路程中,铁路需要穿越长达550公里的连续多年冻土层和82公里的岛状多年冻土层。

由于当时冻土筑路技术尚未成熟,格拉段的修建一度搁置了20多年。

那么,什么是冻土?它又为何成为修建铁路的拦路虎?冻土是指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含冰岩土,根据冻结时长可分为短时冻土、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据统计,全球多年冻土总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中国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的第三大多年冻土国家,其中70%的多年冻土都集中在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活动层,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当温度降低时,土中的水结冰膨胀,土体升高,形成冻胀;当温度升高时,冰融化成水,土体下沉,形成融沉。

下层是永冻层,理论上终年冰封。然而,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永冻层也难以幸免。

变化无常的土层会导致路基变形,积水损毁。以青藏公路为例,因冻土问题导致的路基破坏占总破坏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其中85%是由冻土融沉造成的。

因此,要确保青藏铁路的稳固,必须解决冻土问题。

第二部分:科技攻关,征服冻土

传统的冻土路基保护方法主要包括抬高路基和铺设保温材料,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2001年,冻土学家程国栋提出了以冷却路基为主的保护思路,热棒路基便是其中的主要方案之一。

热棒是一种由碳钢或奥氏体不锈钢制成的封闭无缝钢管,表面镀锌以增强耐腐蚀性。热棒的头部为冷凝段,装有圆盘翅片用于散热;其余部分为绝热段和蒸发段,插入地下直至穿过活动层到达永冻层上线。

热棒内部为真空状态,底部填充液氨、工业液体或二氧化碳等低沸点工作介质。当地下温度高于大气温度时,蒸发段的液态工质吸收热量蒸发为气态,上升到冷凝段,将热量通过翅片释放到大气中。

气态工质遇冷凝结成液体,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到蒸发段,再次吸热蒸发,如此循环往复,使冻土保持低温。

热棒的单向导热特性可以防止大气中的热量反向传递给冻土。当地下温度低于大气温度时,热棒会自动停止工作。

一根热棒的作用半径约为1.8米,理想埋设间距约为3米。目前,已有1.5万根热棒用于青藏铁路路基的冷却工作,覆盖了34公里的路段。

除了热棒路基,青藏铁路还采用了遮阳板路基、块石路基和通风管路基等多种冷却技术,构成了一座冻土工程博物馆。

第三部分:风火山隧道:冻土工程的巅峰之作

这座博物馆中最伟大的作品,当属建在风火山上、穿过1338米冻土永冻层的风火山隧道。在冻土中挖掘隧道比铺设路基更具挑战性。

普通的隧道开拓技术并不适用于冻土,爆破产生的热量和混凝土的浇筑都可能导致冻土坍塌。此外,隧道内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给施工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健康风险。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筑路者的脚步。通过光面爆破、大型空调通风机组控温、低温喷射等创新技术,人们成功地克服了冻土的挑战。

同时,洞口的高原制氧站也解决了高原缺氧的问题。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成为了世界级的奇迹。

尾声:延伸的钢铁动脉,永恒的奋斗精神

征服冻土、抵达拉萨后,青藏铁路并未止步。2014年8月,拉萨至日喀则段正式开通运营;2021年6月,拉萨至林芝段也建成通车,将西藏与内地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这条铁路的建设,凝结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

青藏铁路的建成,不仅是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更是人类挑战自然、征服极限的壮丽史诗。它象征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也为世界高原冻土地区的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我们乘坐火车前往拉萨,欣赏雪域高原的壮美风光时,请不要忘记这条排除万难建成的铁路,是它让我们能够平稳地抵达世界屋脊。

0 阅读:4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