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常念佛修道,欲求内心之自在,然每觉思绪繁杂,不禁自问:岂是自己想得太多矣?
道家有云:“无念则静,静则明。”此言非虚。念佛之时,心如明镜台,应勤加拂拭,莫使尘埃染。然而,吾辈凡夫,心易飘荡,念及尘世纷扰,难免心猿意马。此时,便需警醒,反观自心,问自己:这些杂念,终究是何来?
或许,是执着于过往之回忆,或许是忧虑未来之不确定性,又或许是受他人言语之影响。然而,这一切,皆是心中所生之幻象,非真实存在。若能看破这一点,便能在念佛修道时,心如止水,止念无想。
古人之言:“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吾深以为然。放下执念止想,非指逃避现实,而是指不被外境所转,保持内心之清净与坚定。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再者,念佛修道,非一日之功,需长期坚持,方能见效。若朝三暮四,心猿意马,则终究难入道门。故吾辈当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方能在这纷扰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净土。
吾思至此,不禁感慨万分。念佛修道,贵在止念而无念,实则是要我们放下心中的执念与杂念,回归内心之纯净与安宁。如此,方能与道相应,与佛相应,得大自在。
佛道之途,宛如幽径通于深林静处。行于念佛修道路间,切不可多想,贵在止念。
多想者,犹如舟行水上而遇乱流,随波逐荡,心志难宁。念佛,旨在一心归念于佛,若脑海中杂念纷纭,或思尘世功名利禄,或虑家中琐碎烦忧,那是将真心遮蔽。应知,修佛者,于阿弥陀佛的名号中寻得那一份宁静与解脱。一句佛号,如同清妙的梵音,回荡于心地。莫让那无端的思绪将这纯净的妙音搅乱,只管静静地持念。
修道之人,更需无念止念。世之万物,诱惑万千,想得过多,便似陷入欲望的泥沼。以心制心,莫让杂念如疯长的蔓草。止念,是于喧嚣中觅得那片寂静的净土。当心念涌起时,如止水之观心,像看空中之云,云卷云舒,皆不挂怀。那无念止念,并非是将心空之,而是让心的杂染清空,还其本然清明之态。
念佛之时,想象自身身处那莲台净土,西方佛国,心无他顾。心如一泓清泉,念佛之声便是那泉中的涟漪,但涟漪不扰清泉。于修道的漫漫长路上,舍去妄念,就如同卸下重重枷锁,能更加轻盈地向着那心中的道境前行。无念止念,是于凡尘俗念中超脱,让灵魂在佛道的慈悲与智慧中得以涵养,终得那返璞归真的妙境。
愿吾辈皆能在念佛修道之路上,渐行渐远,终至解脱自在之境。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积德,越来越好!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变得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阿观自在,菩提萨婆诃!阿观自在,南无观音观自在菩萨!………
(李松阳2025公历0125《非常财富》第02797篇 阿弥闻道第957期)
kongkong
无念、止念,不是什么都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