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水关前夜 】
建安十七年冬季,即公元212年,卓膺坐在篝火边细心地磨砺着刀刃,刀尖与磨刀石接触发出的细微声响,让角落里一个熟睡的孩子醒了过来。这孩子是白水守军统领杨怀年仅七岁的幼子。
亲兵手持热腾腾的粥,神色犹豫,欲言又止。火光映照在他的铁盔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影子。回想起三天前,黄忠怒摔酒杯的声音似乎仍在耳边回响。
卓膺不慎被刀刃划破了手指,鲜血滴落在孩子的包被上,这一幕让他瞬间忆起七年前在长坂坡的经历,那时包被上也沾着血迹。记得他当时亲手处理的,不仅是曹军追兵的尸体,还有自己刚出世一个月的女婴的安葬事宜。
【二、剑阁风雪断肠谋 】
黄忠把一个染满鲜血的包裹重重扔在桌上,一颗白发苍苍的头颅随即滚落到卓膺脚边。这时,帐篷外突然响起女子的痛哭声,卓膺持刀的手不禁微微颤抖——那是杨怀的妻子,在见到丈夫头颅后,悲痛欲绝撞柱发出的沉重声响。
黄忠面无表情地拆开密函,火光映照出“羊皮卷”上的文字逐渐消逝。卓膺凝视着雪地中被拖拽留下的血迹,脑海中浮现出法正临别时那抹意味深长的冷笑。
【三、涪城血月照铁甲】
五鼓时分发起攻城,卓膺带领敢死队攀至涪城南部城墙。云梯上掉落的士兵撞击在冻结的地面上,发出的声响宛如昔日荆州城内陶器落地的碎裂声——那是一次他妻子得知女儿亡故,不慎碰落嫁妆中的陶罐所致。待他劈开最后一道城门障碍,却目睹瓮城内遍地是跪着的妇人和孩童,前排一名身着绿衣的女子紧抱《孝经》,浑身颤抖,犹如他记忆中襄阳城沦陷时投井自尽的妹妹。“住手”二字艰难地从他喉咙中挤出,同时,他仿佛听见了自己内心撕裂的声音。
【四、锦官城下叩心门 】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季,成都城墙上高悬起一面巨大的旗帜。在庆功的宴席上,法正带着醉意拍打着卓膺的肩膀说:“我们成功了。”此时,一根银筷子猛然间穿透了桌案。黄忠在摇曳的烛光下,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他缓缓说道:“接下来的战斗,我们必须全力以赴。”
卓膺跌跌撞撞地走出宫殿,在月光的照耀下,他抚触着城墙上新砌的砖块间的缝隙。那里隐藏着涪城百姓,包括妇孺的骨灰。当他的指尖触碰到一个凹陷处时,意外地抠出了半块血迹斑斑的银质锁片。
【五、岷江浊浪葬忠魂 】
数载之后,汉中之役爆发,卓膺指挥疑兵,诱使魏军主力偏离。箭如飞蝗,他解开紧身的铠甲,内层显露出一排排细密的针脚,缝着三百个名字,它们代表着涪城战役中无亲属认领的死难者。亲兵被弩箭牢牢钉在石壁,即便如此仍发出怒吼,而卓膺却毅然转身,直扑曹军帅旗,心中仿佛重现了白水关前磨刀备战的夜晚。张郃的利刃穿透他的胸膛,与此同时,纷飞的战报碎片中,似乎有孩童的歌声隐约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