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破解“严寒挽救苏联”战争之谜

曼容看军事 2023-06-21 08:55:01

德国进攻苏联失败,真正原因是德军将领们后来无数次地承认那样,是低估了苏联军民坚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经济军事潜力。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是用对待沙皇俄国的老眼光看待苏联,对苏联战前建设的巨大成就极其无知。开战后不久,希特勒就对苏联军队的强大深感震惊,对古德里安说:“如果我早知道你那本书(指古德里安的《注意!坦克!》一书)中所列举的苏联坦克数字是真实的,那么也许我就不会发动这场战争了!”苏联坦克产量的巨大,坦克性能的优良,令希特勒目瞪口呆,气急败坏地嚷道:“一个原始民族,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这样的技术成就!”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使苏联能将众多的军队投入战场。德军在开战的头几个月,单是俘获苏军就达360万,这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同时他们也认为,苏联已经没有多少后备军事力量了。德军打到莫斯科坡下时,自身力量已经用到了极限,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当面的苏军更是如此。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说:“此时谁投入最后一个营,谁就能取得这场交战的胜利!”12月1日,他将最后3个营也投了进去。但他哪里知道,就在他只能再投入一个营时,苏军能投入的后备兵力比这要多得多。此时苏军最高统帅部手中,掌握着9个集团军的强大预备队。苏联如此惊人的军事潜力,决定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根本没有能力攻占莫斯科,即使攻占了莫斯科,也会在苏军的冬季反攻中被赶出甚至被歼灭。苏军1941年冬季反攻时,朱可夫曾要求斯大林把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9个集团军全部交给他,认为这样他就一定能粉碎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但斯大林看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败退。就产生了把苏联境内的德军在一个冬天全部赶出国土的想法,没有同意朱可夫的要求,而是把这9个集团军平均分配给了各条战线。朱可夫由于兵力不足,没有能歼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假如德军在1941年的更早些时候打到了莫斯科,结果可能对他们更具灾难性。由于苏联首都广阔的面积和绵密的森林,德军不可能将其包围困死,要夺取这座城市只能向其强攻,势必同苏军展开斯大林格勒式的浴血争夺,遵受骇人听闻的损失。无论他们是否攻下了莫斯科,斯大林在冬季反攻中肯定把预备队全部投到这一方向,结局就可能象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在先前血战中遭受重创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当时根本没有力量攻占莫斯科,即使占领了也守不住,这是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的。正如博克在12月3日给陆军总部的那封电报中所说的:“如果部队继续压在几乎整个俄罗斯东部铁路公路网的汇合点--莫斯科的大门跟前,就意味着对数量占很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一场激烈的防御战。集团军群现有的兵力不足,连有限的时间也坚持不了。即使发生了不可能的事而取得了进展,以现有兵力仍不足以包围莫斯科,同时抵御来自东南、东部、东北的反攻。” 因此,德军的将领们责怪希特勒在8月份把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调往南方,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即使德军更早打到了莫斯科城下,结果也会是一样。应该说,希特勒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德军不是根据希特勒的命令,而是按照德国陆军总部的意见,不顾苏军西南方面军在侧翼的威胁,在8月底开始向莫斯科方向进攻,即使开始时进展顺利,到后来也肯定会象在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那样,由势如破竹的进军变成逐尺争夺的血战,伤亡程度恐怕比在斯大林格勒的过之无不及。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攻下了莫斯科,还会遇到苏军的冬季反攻,此时伤亡惨重的德军哪里还能抵挡。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方向陷入苦战的时候,苏军西南方面军就会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挥师北上截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后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被切断了生死攸关的补给线,结果必然是全军覆没。而作为三路德军中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一旦覆灭,其余两路德军只有赶紧撤退,结果德军就会象拿破仑那样在一个冬天就被赶出了苏联。所以说,希特勒首先要消除苏军西南方面军的威胁再向莫斯科进攻的决定,对德军来说是非常正确的。这一决定在当时也得到许多德军将领的支持。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就认为,要想进入莫斯科,必须首先击败南线苏军。 我们看看被公认为二战最优秀统帅的朱可夫在这种情况下是怎样做的。1945年1月的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中,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百万大军在20天的凌厉攻势中,向前挺进500多公里,直抵奥德河边。此时朱可夫面对的形势比1941年夏季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更为有利:他的先头部队距柏林仅60公里,只是一天的路程,而这时柏林的防御空虚。朱可夫只要命令作为前锋的坦克集团军河继续前进,拿下柏林似乎是轻而易举。但朱可夫为了消除敌军在东波美拉尼亚的重兵集团对其侧翼的威胁,断然停止向柏林方向前进,掉转兵锋歼灭这一集团。为此,苏军的柏林战役推尺了两个多月,到开始这一战役时,德军已经完成了对首都的布防,结果苏军对柏林的进攻打得残酷而激烈,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重大代价。尽管如此,攻克柏林的苏军三位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在战后都认为当时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人们还知道,早在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大军南进前,当时的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和总参作战部的华西列夫斯基对当前态势作了分析,进行了大量推演,断定德军“中央”集团军绝不敢在右翼受威胁的情况下向莫斯科进攻,肯定会分兵南下围歼苏军西南方面军。于是朱可夫1941年7月29日向斯大林建议,将西南方面军的部队全部撤过第聂伯河。但斯大林无论如何不愿把“俄罗斯城市之母”基辅让给德军,一怒之下撤掉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从朱可夫的这一判断可以看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当时暂停向莫斯科进攻,分兵南进消除右翼的威胁,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即使撇开消除侧翼威胁这一点,从战争目的是消灭敌军有生力量来说,当战局出现中路行军南下包抄苏军西南方面军的这一有利德军的战机时而不去利用,在战略上也是极为失策的。所以说希协在1941年夏季命令古德里安的部队南进,是一项正确决策。这一决定使德军获得了苏德战争中的最大战果,俘敌近70万。希特勒在许多时候确比那些自命不凡的德军将领们见识要高。德军对法作战的胜利,就是因为希特勒采纳了先进被陆军总部否决的曼施泰因计划,使德军得以奇兵突出,一举奠定胜局。有人讽刺地说,这些把德军在战场上的失败一古脑儿都归罪于希特勒的德军将领们,在1944年7月发动反希特勒的政变时,却连切断柏林与希特勒大本营通讯联系这一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如果让他们来指挥对苏战争,只会失败得更快。 德军的将领们那种认为德军一旦攻陷莫斯科就会导致苏联政权垮台的说法,同样不值一驳。当时苏维埃政权是非常稳固的。现在的人们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总是联想到恐怖的“大清洗”,而往往忽视了另外的方面: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人民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有了保障,教育和医疗得到普及,人均寿命极大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当时,中国人民所熟知的诺尔曼·白求恩来到苏联,看到苏联工人享受到良好的福利制度,拥有疗养院和休假地,对比美国和加拿大的工人在大萧条时斯的悲惨状况,产生了极大震动,从此在思想上转向共产主义。这时期苏联的建设成就令举世震惊,从欧洲最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头等强国,这使广大人民更拥护苏维埃制度。卫国战争中的著名女英雄卓娅,其父亲在大清洗中被当成“人民敌人”镇压,但她仍然是一名坚定的共青团员,在战争中英勇对敌,最后高呼着斯大林的名字走向德军的绞刑架。甚至从前沙皇政权的骨干分子也拥护苏联政权。一位前沙皇将军对古德里安说:“假如你们早20年来,我们一定会热情欢迎你们,但是现在已经太迟了。现在我们刚刚站稳脚跟,而你们来了,你们要让我们倒退20年,于是我们一切又要从头开始。现在我们是为了俄罗斯而战,为了这个原因,我们才会团结一致。”就连当时身在国外的许多俄国皇室成员,也在这场战争中拥护苏联。十月革命后被处决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兄弟德米特里大公,战争期间在瑞士多次发表支持苏联、坚信红军必胜的讲话。国内战争中苏维埃政权的死敌邓尼金,也在卫国战争中向苏联政府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因此认为攻陷莫斯科会导致苏联民心瓦解和政权崩溃,只是德军将领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战前,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普遍相信,只要德军取得了最初对苏作战的胜利,苏联人民就会起来推翻苏维埃政权。希特勒说:“我们只要在大门口踢一脚,整座破房子就会倒塌下来。”但事实却完全相反,尽管战争初期苏联军队一败再败,从边境一直退到首都,苏联人民却是同仇敌忾,誓死卫国。苏联的共产党和人民经受过国内战争的考验。国内战争的严酷程度与卫国战争不相上下,那时苏维埃政权还没有强大的军队,四分之三的国土在敌人手中,领袖列宁也被敌人刺伤,但这一切并没有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惊惶失措,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争意志。因此,即使德军攻占莫斯科,也不会动摇苏联军民的抗敌决心。在这一点上,有的德军将领说了真话:“即使攻陷莫斯科,甚至俘获斯大林本人也不可能结束战争。”当时希特勒的盟国保加利亚驻苏大使对此也看得一清二楚,他对斯大林说,希特勒永远征服不了俄国,“哪怕你们退到乌拉尔,你们反正也会取胜。

还有一个历史事实可以让人们对这一切的认识更加充分:希特勒和德军将领们,在制订1942年的作战计划时,把主要作战方向放在南线。希特勒对此的说法是,只有夺取高加索的石油,才能把战争长期进行下去。但人们可以试想,假如象德军将领们所说的,德军在气候良好的季节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攻陷莫斯科,而攻占莫斯科肯定会导致苏联政权垮台,那么德军在1942年毫无疑问应该把主要攻势再次指向莫斯科。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既然攻占莫斯科就能打垮苏联,而攻陷莫斯科又是那样轻而易举,德军何必要劳师远征高加索呢!但是,从德军1942年的作战计划,人们得出的是相反的结论。从该计划可以看出,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十分清楚德军1941年对莫斯科进攻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气候,因此不敢把莫斯科作为主要进攻方向,而是转向苏军兵力薄弱的南方寻求突破。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他们肯定急于要雪前一年兵败莫斯科之耻,在1942年夏季再次全力直捣苏联首都。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个死要面子的人,他可以宁愿断送精锐的第6集团军也不肯下令竿军撤出斯大林格勒。德军从莫斯科城下狼狈败退,是轰动世界贻笑天下的事,曾所向无敌的德国陆军丢掉了常胜的威名。此前德国宣传机器曾大吹大擂,把希特勒说成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为了他这位”最伟大军事天才“和德国陆军总司令的尊严,希特勒应该无论如何也要在1942年攻下莫斯科。但事实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1942年整整一年中,始终按兵不动,在以后也是如此。可以说,自莫斯科保卫战之后,一直到德军被赶出苏联国土,德军再也没敢向莫斯科发动攻势,通往莫斯科的大道已被他们视为畏途,即使在夏季也不敢再做直取苏联首都的尝试。正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夺取苏联首都的头号障碍,根本不是俄罗斯的严寒。 “严寒挽救了俄罗斯”的说法之所以能喧嚣一时,很大程度上是冷战的环境造成的。西方国家出于反苏的需要,总要极力贬低苏联的社会体制在战胜德国中发挥的作用,把苏联免于沦陷说成气候和地理的原因,对这一说法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希特勒的将军们则是始作俑者,他们总是力图挽回德国军队的声誉。正如德皇威廉二世的将军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死活不肯承认德军在战争中失败,把德国的投降说成是“背后被捅了一刀”那样。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的真相是苏军以纵深防御挫败了德军不可一世的闪击战。苏联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国家实力决定了它不可能在二战中被德国征服。对此,亲身参加莫斯科会战的德军将领布鲁门特里特,在评论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败北时,说过一段中肯的话:“一切决定中最致命的决定,是对这个国家首先发动进攻。因为这时我们与之交战的敌人比我们先前所遇到的敌人要强大得多。在那无穷无尽的东线,再也不能轻而易举地打胜仗了。

1 阅读:126
曼容看军事

曼容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