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电影市场中,《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下简称《射雕》)的“高开低走”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这部影片从预售阶段的票房领跑者到上映后的口碑与票房双跌,成为影视行业流量依赖与内容质量博弈的典型案例。
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5年春节档预售总票房在1月21日18时50分突破3亿元,刷新影史最快纪录,其中《射雕》凭借主演肖战的流量效应持续领跑预售榜。
最终,《射雕》作为领跑者,预售总票房高达2.2亿元,位列中国影视预售票房第五名,显示出流量明星对市场预热的关键作用。
当时就有网友和相关机构乐观地预测,《射雕》上映后累计票房至少可以突破10亿,最高可达15亿。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尽管预售阶段表现亮眼,《射雕》上映后却未能延续预售时的火爆态势,不但热度迅速降温,票房增长乏力,口碑也急剧逆转,在同期上映的所有电影中评分垫底。
到底什么原因让《射雕》遭遇了滑铁卢?
内容短板:剧本硬伤与叙事失衡其实对于肖战在片中的表现,很多看过影片的观众给予了认可,所以有人把《射雕》票房乏力归咎于该片启用流量明星是不合适的。
主要原因在于该片为了聚焦核心内容,主要选取了原著最后部分的情节,但由于前期铺垫严重不足,使得大量观众观影时一头雾水。
作为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的故事需要几十集的电视剧才能讲完,然而徐克用一部电影就匆匆涵盖了原著故事的大半,江南七怪、结识洪七公、学习降龙十八掌、获得九阴真经…… 诸多关键情节都只是一笔带过,甚至连黄药师这样关键的人物都未能在影片中亮相。
缺乏连贯性的叙事让非原著粉丝群体难以代入,难怪有观众吐槽该片与几分钟看完一部电视剧的短视频有何区别?
受此影响,豆瓣上45万多观众为《射雕》打出5.3的低分,连及格线都没达到,在春节档六部影片中评分最低。
《射雕》选择以“侠之大者”为主题,试图传递家国情怀,但未能平衡商业性与艺术性。相比之下,同期影片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更注重故事完整性与观众情感共鸣,最终在口碑与票房上实现双赢。
2025年春节档电影中有三部启用了流量明星,除了肖战主演的《射雕》,还有于适、王俊凯参演的《蛟龙行动》以及于适主演的《封神第二部》,遗憾的是,这三部电影均表现平平,未能进入票房第一梯队。
《蛟龙行动》更是宣布退出春节档,称将来要制作一部特别版再与观众见面,截至2月15日18时,《蛟龙行动》上映18天,仅获得3.84亿元票房。
流量明星在票房拉动上的力不从心并非今年春节档才出现,2024年全年,王俊凯有多部影片上映,如《749局》票房3.75亿、《刺猬》票房1.45亿、《野孩子》票房2.41亿;王源的《孤星计划》票房1.02亿,王一博的《维和防暴队》票房5.11亿, 这些影片均未能跻身2024年年度票房前十。
业内人士分析,电影市场已进入“内容精细化竞争”阶段,仅靠流量明星难以复制早期《流浪地球》《战狼2》的成功。
事实上,头部影视公司如万达和光线传媒在春节档的布局中更倾向于“IP续作+工业化制作”模式,例如《唐探1900》通过成熟的类型片叙事吸引观众,累计票房已突破31亿。
而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更是成为现象级电影,上映仅18天,累计票房已经突破111亿,超越《速度与激情7》的109.88 亿,跃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十一名。
跻身前十只是时间的问题,预计再过一天就能实现。
《射雕》在2025春节档中的表现,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流量明星能在短期内撬动市场热度,但内容质量才是决定影片生命力的核心。
随着观众审美提升与市场成熟,制作方需在剧本打磨、类型创新、情感共鸣等维度寻求突破,而非单纯依赖明星光环,优质内容与政策扶持的双重驱动,才是行业长期回暖的关键。
用户16xxx02
肖战糊了
暖夏光影如画
龟编,是射雕救不了那个面瘫!
用户16xxx10
这是傻雕传[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青峰
徐克应该拍动画版的射雕!动画人物不会面瘫!为流量量身定做狗血感情戏是败笔!大屏幕是试金石,更是照妖镜,邪教徒一般粉丝救不了只会面瘫的流量,他与绝望的文盲一样,都不是演员,扶不起阿斗!饭圈只能是票房坟墓!
格萊娒德林
笑了,票房不佳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肖战[笑着哭]还肖战拯救票房,负拯救也算拯救[吃瓜]
用户10xxx55
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他才倒数的[思考][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