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美军只需出动运输机,2小时可毁灭中俄核发射场

雪莲果聊娱乐 2024-09-20 16:56:53



“C-17灭中俄”:当西方智库的“反智”之声响彻云霄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各种言论满天飞。有些言论,初听令人震惊,细品却发现荒谬至极,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最近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热议的“C-17灭中俄”论,就是这么个奇葩的存在。事情是这样的,英国一家老牌媒体《卫报》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作者是两位伦敦大学的教授。文章的核心观点简单粗暴:美军有能力仅凭常规武器,就彻底摧毁中俄两国的核反击能力。两位教授给出的“战术”更让人大跌眼镜:美军只需要出动C-17运输机,搭载“快龙”空中发射装置,在空中齐射大量JASSM巡航导弹,就能把中俄的核导弹发射井炸个稀巴烂。

看到这里,估计不少军事爱好者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开喷”了。毕竟,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C-17是运输机,主要任务是运送人员和物资,可不是什么战略轰炸机。用C-17去执行这种高风险的攻击任务,简直是天方夜谭。更离谱的是,两位教授似乎完全没考虑过JASSM导弹的射程问题。公开资料显示,JASSM导弹的射程最远也就1000公里,而中俄两国为了保证核威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会把核导弹发射井部署在远离边境的腹地。这意味着,C-17要想用JASSM导弹攻击这些目标,就必须深入中俄境内至少1500公里。你让一架运输机去敌方腹地“玩命”?这和派羊入虎口有什么区别?很显然,两位教授的“C-17灭中俄”论,完全是建立在对现代战争的无知和对中俄军事实力的轻视之上的。他们把复杂的现代战争简化成了简单的导弹数量对比,完全忽视了诸如导弹完好率、作战指挥、情报支持、电子对抗等一系列关键因素。

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忽略了中俄两国强大的防空系统、电子干扰能力以及核反击力量,把中俄设定成了“站着挨打”的靶子。这种“反智”言论,在近年来西方世界,尤其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并不少见。这些言论往往充斥着逻辑谬误和对现实的扭曲,不仅无助于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反而加剧了误解和对抗,让人不得不警惕“反智主义”的潜在危害。“反智”言论背后的冷战幽灵“C-17灭中俄”论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除了其本身的荒谬性之外,还因为它戳中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让人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这种明显违背常识的言论,会在西方世界有一定的市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冷战思维的幽灵,依然在西方世界游荡。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客仍然抱着冷战思维不放,将中俄视为对手甚至敌人,臆想中俄威胁,并试图通过渲染这种威胁来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任何能够证明“中俄威胁论”的观点,无论多么荒谬,都会被他们拿来大肆炒作,“C-17灭中俄”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西方世界近年来出现的“帝国衰落”焦虑,也是“反智主义”滋生的温床。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优势地位相对下降,国际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这种变化,让一些西方精英产生了焦虑和恐慌,他们担心失去既得利益和影响力,于是试图通过夸大外部威胁来转移国内矛盾,维护其统治地位。“反智主义”言论,恰恰迎合了这种心理需求,因此在西方世界有一定的市场。“流量为王”时代的媒体失声在“C-17灭中俄”论的传播过程中,西方媒体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点击率,不惜放弃新闻职业操守,对“专家”言论缺乏应有的核查和批判,反而将其作为炒作的素材,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混乱和失真。“标题党”、“UC震惊部”等网络用语,就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惜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制造噱头,甚至不惜编造假新闻。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它毒化了信息环境,误导了公众认知,加剧了社会焦虑,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C-17灭中俄"论的传播,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

警惕“反智主义”的蔓延“C-17灭中俄”论虽然荒谬,但它反映出西方世界“反智主义”倾向的抬头,这种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反智主义”的核心,是反理性、反科学、反知识。它将情绪凌驾于理性之上,将个人偏见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将阴谋论凌驾于科学解释之上。“反智主义”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误导公众认知,让民众无法对社会问题形成理性判断,从而影响决策,阻碍社会发展。其次,它毒化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撕裂社会共识,最终导致社会失序。最后,它破坏国际关系,加剧国家间的不信任和对抗,增加冲突和战争的风险。“C-17灭中俄”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言论,不仅是对中俄两国的污蔑和挑衅,更是对国际社会智商的侮辱。如果任由这种“反智主义”言论蔓延,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危险和不可预测。

从“键盘侠”到“战略家”:西方智库的“反智”蜕变“C-17灭中俄”论,虽然在中文互联网上沦为了笑柄,但在西方世界,类似的“反智”言论却屡见不鲜,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言论并非来自网络上的“键盘侠”,而是出自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甚至是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智库。这不禁让人疑惑:曾经以理性、客观、专业著称的西方智库,为何会沦为“反智主义”的传声筒?

“旋转门”与利益驱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西方智库的运作模式。与国内由政府主导的智库不同,西方智库大多是独立的非政府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企业赞助和私人捐赠。这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虽然保证了智库的独立性,但也使其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为了争取项目专款,一些智库不得不迎合金主的需求,炮制出一些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研究成果”,即使这些“成果”缺乏事实依据,甚至与事实相悖。此外,西方政界、学界和智库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旋转门”机制。

一些学者和专家会在政府、智库和高校之间流动任职,这种流动,虽然有利于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但也导致了利益的捆绑和学术的“站队”。在这种机制下,一些学者和专家为了仕途发展,往往会选择迎合政府和主流意识形态,而不敢发出独立的声音。“C-17灭中俄”论的作者,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作为伦敦大学的教授,他们本应秉持学术严谨的态度,对国际政治和军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然而,他们却选择了迎合西方世界对中俄的偏见和敌意,炮制出“C-17灭中俄”这种毫无根据的论调。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博取眼球、吸引关注、争取专款,并为自己未来的仕途发展铺路。

“回音室效应”与群体极化除了利益驱动之外,“回音室效应”也是西方智库“反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信息来源,从而构建自己的信息茧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屏蔽掉不同的声音。久而久之,人们的观点就会变得越来越极端,越来越难以接受不同的意见,这就是所谓的“回音室效应”。西方智库,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也难以避免“回音室效应”的影响。在智库内部,学者和专家之间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然而,由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的相似性,这些交流和碰撞往往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回音室”中进行的。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偏激的观点更容易得到强化和传播,而不同的声音则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斥。“C-17灭中俄”论,就是在这种“回音室效应”下诞生的“怪胎”。它反映出西方智库内部,对中俄的认知存在严重的偏差,对国际安全形势的判断存在严重的误判。

警惕“反智主义”的毒害西方智库的“反智化”,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它不仅损害了智库自身的声誉和公信力,更重要的是,它会误导政府决策,毒化舆论环境,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对抗。“C-17灭中俄”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言论,不仅是对中俄两国的污蔑和挑衅,更是对国际社会智商的侮辱。如果任由这种“反智主义”言论蔓延,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危险和不可预测。为了应对“反智主义”的挑战,西方智库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首先,要摆脱利益集团的控制,坚持学术独立和客观中立,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理性的建议。其次,要打破“回音室效应”,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避免群体极化和思想僵化。最后,要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对其他国家和文化的了解,避免陷入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潭。只有这样,西方智库才能重新赢得世人的尊重,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打破“信息茧房”:理性对抗“反智”浪潮“C-17 灭中俄”论之所以能够在西方世界引发关注,除了西方智库自身的问题外,也与西方民众对国际事务的了解不足,以及对中俄的刻板印象有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包围,而难以形成对复杂问题的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和偏见的左右,而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从而成为“反智主义”的受害者。信息茧房:滋生偏见的温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算法推荐机制,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记录、点赞评论等数据,为用户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种机制,虽然能够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但也容易导致用户接触到的信息单一化,从而强化其固有的观念和偏见。例如,一个经常浏览军事网站、关注国际政治新闻,并且对中俄持怀疑态度的用户,算法就更有可能为他推送渲染“中国威胁论”、“俄罗斯威胁论”的内容。久而久之,这位用户就会更加相信中俄是威胁,而忽略掉其他可能的信息,例如中俄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

这就是信息茧房的可怕之处:它会把用户囚禁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让他们看不到世界的多元和复杂,也听不进不同的声音。而“C-17 灭中俄”论,恰恰迎合了这种信息茧房里的偏见和恐惧。它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简化为“我们”和“他们”的对立,将中俄描绘成十恶不赦的敌人,从而激起人们的恐惧和仇恨。这种情绪化的煽动,很容易在信息茧房中传播,并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人们对中俄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引发现实世界中的冲突和对抗。走出“回音室”:拥抱多元与理性“C-17 灭中俄”论的流行,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警惕“反智主义”的侵蚀,努力打破信息茧房,拥抱多元与理性。

首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要轻信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尤其要警惕那些带有强烈情绪色彩,以及试图挑起对立和仇恨的言论。在遇到与自己观点相左的信息时,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逻辑,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理性和建设性的对话。其次,要拓展信息来源,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兴趣圈和社交圈,要主动接触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尤其是那些来自其他文化和国家的声音。可以尝试阅读一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体和书籍,了解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从而打破固有的认知局限,建立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知体系。

最后,要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在尊重事实、尊重逻辑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思想,共同维护一个理性、包容、健康的舆论环境。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共同抵御“反智主义”的侵蚀,构建一个更加理性、和平、美好的世界。守护理性之光,共建人类未来“C-17 灭中俄”论,只是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在当今世界,理性与非理性、真相与谎言、开放与封闭之间的角力日益激烈。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也都有责任去守护理性之光,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要相信,人类的智慧和理性,足以战胜无知和偏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理性之光照亮世界,让和平与发展的种子,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0 阅读:213
评论列表
  • 2024-09-20 18:51

    嘴炮,来

  • DdWv 2
    2024-09-20 20:55

    好核战公平[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9-20 18:52

    个人认为卫报那俩个教授,讲的很对,分分钟炸了发射场,就这么的,洗洗安心睡吧。

  • 2024-09-20 22:04

    英国老鼠

  • 2024-09-21 13:12

    中国是不是只用无人机就可以灭了英国[滑稽笑]

雪莲果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