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十四而天癸至”,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的话,在古代社会犹如一道枷锁,将无数少女禁锢在早婚的牢笼之中。
十四岁,本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纪,但在古代,却意味着女孩已经具备了生育能力,可以嫁为人妇,承担起传宗接代的“重任”。
翻开历史,你会发现,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早婚在古代社会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十三四岁的女孩,为什么这么早就要结婚呢?
一、时代洪流:在生死存亡面前,爱情只是奢侈品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得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
古代社会,生产力不高,医疗条件也很差,所以以前的人寿命都很短。
根据历史记载,夏商周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18到20岁,到了汉代稍微延长到22岁,即使在相对富庶的唐代,平均寿命也只有27岁左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生命如同风中残烛,朝不保夕。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繁衍后代成为头等大事。
为了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早结婚早生孩子就成了自然的选择。
所以,古代也像我们现代人一样,二十多岁再成家,那些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的古人来说,很可能意味着还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就已经走到人生的尽头。
不仅寿命短这一原因,还有就是古代社会频繁的战争也是一大原因。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再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纷争,战争的阴云几乎笼罩了整个古代社会。
所以为了避免人口损失太多,统治者们就开始鼓励早婚早育,为的就是增加人口数量,巩固统治基础。
二、女性困境:被禁锢的人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在过去的社会里,女性的地位非常低,无法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几乎没有发言权,社会地位也不高。
“女子无才便是德”,相信很多人听过这句话,但也是这句话束缚了女性的思想,也限制了她们的发展。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往往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她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照顾家庭和生育后代上。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结婚成了女性唯一的出路,也是她们改变生活状况的唯一办法。
十三四岁,对于现代女孩来说,正是接受教育、追求梦想的黄金时期,但在古代,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将她们推向婚姻的十字路口。
她们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更别提掌控自己的人生了。
汉惠帝时期,为了鼓励早婚,政府规定女子年满十五岁不出嫁,就要缴纳五倍的赋税。
这项政策的出台,无疑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也迫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将年幼的女儿早早嫁出去,以减轻家庭负担。
三、制度束缚:制度让早婚变得普遍为了确保早婚政策的顺利实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将婚配年龄纳入法制管理范畴。
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增加人口、提升国力,最先颁布了一条法令,规定男子二十岁要成家,女子十五岁要嫁人。
这个政策当时效果不错,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参考。
汉代时期,吕后为了巩固统治,下令女子必须在十五岁之前出嫁,否则就要征收五倍的赋税。
这项政策的出台,无疑加剧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也使早婚现象更加普遍。
到了宋代,统治者更加严厉,规定女子十五岁还没出嫁,家人都要受罚。
为了加强对早婚政策的执行力度,古代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官媒。
官媒的主要职责是登记适龄男女的信息,为他们牵线搭桥,促成婚姻。
如果那些超过法定年龄还没结婚的,官媒是有权强制为其指定结婚对象的。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早婚政策的执行,但也剥夺了人们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
四、无奈选择:早婚背后的辛酸与无奈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推动经济发展,不得不采取这种做法。
然而,这种制度化的早婚,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对于女性来说,早婚意味着过早地承担起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而她们的身心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无法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可是过早的生育,不仅会损害女性的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早婚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得丈夫和家人的尊重和理解。
对于男性来说,早婚意味着过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他们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而四处奔波,放弃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此外,由于夫妻双方年龄差距过小,生活阅历和思想观念都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导致家庭矛盾和冲突。
以前,父母会根据门当户对、家庭背景等因素为子女挑选对象,而如今,年轻人更看重彼此的感情基础和个人意愿。
结语: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包容、进步的时代,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婚姻是两个人共同成长的旅程,而不是束缚彼此的枷锁。
参考信息源:
[1]官方媒体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01-30《古人结婚那些事》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