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从书生到首富,斗得倒胡雪岩,却教不好儿子

暖夏清风 2024-10-26 20:51:16

晚清时候的首富盛宣怀啊,那可是个争议性特别大的人物呢。

一方面呢,他弄出了11个“中国第一”。像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就是中国电报局;还有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啥的,那可是相当厉害。

另外呢,他这人的口碑是两极分化的。孙中山夸他爱做公益,李鸿章说他“才识敏捷又高远,是个能堪大任的人”,可鲁迅却骂他是卖国贼。

盛宣怀这人到底是啥样的啊?

【1. 从书生到商人,谱写商业神话】

盛宣怀在1844年生于江苏武进(现在的常州)的一个读书人家。他爷爷盛隆是举人,还当过直隶州的知州呢。他爸盛康呢,是进士出身,做过湖北布政使,这布政使就相当于一个省的省长。

盛宣怀刚生下来的时候,他爷爷盛隆做了个梦,梦到家里的杏花开得满满当当的。于是就给这小孙子取名叫杏荪,盼着他也能跟爷爷和爸爸一样,在科举里考个好成绩,给家里争面子。

盛宣怀没辜负大家的期望,打小就努力念书,22岁就考中了秀才,这样就有资格参加乡试了。

全家人都盼着盛宣怀再干出点成绩的时候,嘿,盛宣怀却开始不给力了。他乡试连着考了3回,一回都没考上,这可让他对自己的前途特别迷茫。

就在这个当口,盛宣怀他爹的好朋友,在朝廷里当大官的李鸿章到江南来办事了,盛宣怀就借着这个机会去拜访李鸿章。

盛宣怀在李鸿章跟前有了一连串超棒的表现,就顺顺利利地成了李鸿章手底下的一个文员。

李鸿章那会儿有个重要事儿,就是买武器装备,好让清兵战斗力变强。盛宣怀就主动站出来说,这事儿他能办。

有人在前面冲锋陷阵,李鸿章自然是乐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并且呢,他也想看看,这个年轻人到底有多大能耐。

李鸿章怎么也想不到,盛宣怀是读着圣贤书长大的,可脑子却特别会做生意。

他这人眼光贼准,脑子也灵活,做事还特别务实。正好赶上清廷搞洋务运动,就借着这股东风,外贸生意被他做得红红火火的,一下子就成了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

“红顶商人”呢,说白了就是官商呗,给朝廷干活,顺便给自己捞钱。

盛宣怀经商30多年,电报、轮船、银行、铁路、邮政、纺织等行业他都涉足过,财产多达千万。

【2、巧施商业手段,助力仕途扶摇直上】

盛宣怀本是普通士绅出身的平凡人,最后却能成为掌控国家新经济命脉的商业大亨,不得不承认,他可不是一般人呐。

1876年,盛宣怀刚过三十岁,就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参与吴淞铁路的收买事务。

吴淞铁路就是从上海到吴淞这一段的铁路,一共14.5公里长。这铁路是英国人修的,修的时候都没跟清廷打个招呼呢,不管哪个国家,遇上这种事都受不了。

可慈禧没这胆量跟英国开战啊。没辙了,她就只能让盛宣怀出面了。

盛宣怀当时接到的指示是:你有钱啊,那就去把铁路买下来,然后再拆掉。

盛宣怀一下就懵了,这就是说,他不但得掏钱、出力,而且极有可能落个坏名声,被众人骂得狗血淋头。可上头下的命令,他哪敢不依呢。

随后,盛宣怀跑去找英国人谈判,英国人就趁机狮子大开口。盛宣怀也没跟他们客气,直截了当地跟英国人讲:“这条路,我们肯定得买,但价钱上,可给不了那么多。”

英国人一听,脸立马拉得老长,怪声怪气地讲:“我们修铁路就花了30万两呢,还有别的杂七杂八的费用。少于40万两银子,这事儿就别谈了!”

盛宣怀很淡定地问道:“具体银子都花到啥地方去了呢?能不能把账本拿给我瞅瞅呀?”

盛宣怀把账本翻完之后,心里就有数了。他慢悠悠地讲:“我做了这么多年生意,虽说没多大本事,可买卖里‘折旧’是咋回事儿我还是懂的。这条铁路你们都用了这么久了,那肯定得给个折旧费呀。”

这可轮到英国人傻了眼喽。最后呢,两边谈妥了,说好了把吴淞铁路卖给盛宣怀,价钱是28.5万两白银。

盛宣怀把铁路买下之后,立马就着手拆除工作了。

盛宣怀眼睁睁看着拿白花花银子换来的宝贝就要变成一片废墟,那叫一个心疼啊。他没办法,只能一个劲儿地吩咐工人拆的时候千万要小心,后来费了好大劲儿才把铁轨给保存下来。

后来啊,修开平煤矿矿区铁路的时候,这些铁轨就成了矿区铁路的一部分,好歹没让那28.5万两银子全都白花喽。

【3.斗倒年长他20岁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盛宣怀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官阶一路高升,这可真是名利双收啊。

但盛宣怀虽然风光无限,其实有个特别强劲的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徽商代表胡雪岩。胡雪岩走的也是官商的路子,左宗棠是他的支持者呢。

左宗棠跟李鸿章不一样,左宗棠主战,李鸿章主和;左宗棠强调陆防,李鸿章强调海防。他俩之间这种尖锐的政治矛盾,让两人形成了两大阵营。

左宗棠奉命西征的时候,部队没军饷,朝廷也拿不出钱来。这时候可难办了,胡雪岩就主动出来了,他帮左宗棠弄军饷,买武器,还解决军粮的事儿。

左宗棠能成功收复新疆,保住国家领土,全靠胡雪岩做经济后盾呢。

不过呢,就因为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等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矛盾变得特别尖锐以后,胡雪岩就成了李鸿章第一个要干掉的人。盛宣怀呢,就是李鸿章手中的那把“刀”。

胡雪岩比盛宣怀大20多岁呢,盛宣怀在商业上的想法可比胡雪岩灵活得多。

盛宣怀首先做的呢,就是派密探去打探消息,然后他就知道了胡雪岩每年都会囤好多生丝,还靠这个来控制生丝市场的价格。

之后呢,盛宣怀就开始大规模地收购生丝,接着又把这些生丝大量卖给胡雪岩的那些客户。这么一来,胡雪岩的仓库里就积压了好多生丝,手头的现金流也变得紧巴巴的了。

这时候呢,盛宣怀朝着胡雪岩开的阜康银行动手了。他在市面上放话出去,说胡雪岩屯了生丝赔本了,没办法只能挪用阜康银行的存款,阜康银行眼瞅着就要倒了。

大众一被人带了节奏,立马就跑到阜康银行取钱去了。胡雪岩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把自己的地契和房子抵押出去,还低价卖了积压的生丝,就盼着能挺过挤兑这一关呢。

没成想啊,那挤兑风潮一直就热度降不下来,阜康银行在各地都陷入了被人疯狂提款的危机,门槛都被来提款的人踩烂了。最后呢,胡雪岩实在没辙了,只能一步步走向那欠一屁股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

1885年11月的时候,胡雪岩在又穷又恨的状况下,满心郁闷地去世了。临死之前,他一个劲儿地叮嘱家里人:“可别靠近白虎啊。”

就是说啊,白花花的银子就跟老虎似的,能吃人呢。子孙们可得离银子远着点,别去经商,也别去当官。

【4.算计好一切,却没培养好儿子】

没了胡雪岩这个竞争对手,盛宣怀在事业上那叫一个顺风顺水,一天比一天兴旺,慢慢就成了晚清最牛的“红顶商人”。可在家庭生活里,盛宣怀却遭遇了极大的考验。

盛宣怀一共育有八个儿子呢,其中五个儿子都早早就没了。一直等到盛宣怀48岁的时候,才得了第四个儿子盛恩颐。

盛恩颐出生了,盛宣怀这可算是老来得子,心里那叫一个激动。激动到啥程度呢?他都跑去求慈禧太后给盛恩颐赐名了,就从这儿也能看出来,他对这个儿子有多重视啊。

盛宣怀想好好培养盛恩颐,就到处找名师,送盛恩颐去国外的名校读书,还费了好大劲儿,让盛恩颐娶了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惠。

可惜啊,哪怕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盛恩颐对学习还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他整天就忙着挥霍、赌博,还娶姨太太呢,有一回一晚上就把一条街的家产给输光了。

盛恩颐常年挥霍,把家产全败光了,到了晚年穷得叮当响,最后在房里饿死了,肚子里空空的,一粒米都没有。

盛宣怀的儿子里,除了四子盛恩颐,他的第五子盛重颐和第七子盛昇颐,事业发展得也不咋地。

盛宣怀的五儿子盛重颐,刚开始做生意那叫一个顺风顺水,可后来他进了股市,结果被折腾得够呛,元气大伤。到最后没辙了,只能卖了房子跑到香港去。到了晚年啊,又穷又生病,连买药的钱都凑不齐呢。

盛昇颐是第七子,炒股失败后就靠典当东西过活。到了晚年,他在日本一身重病,只能靠老婆在学校看自行车挣点工资来糊口。

胡雪岩的子孙后代,可比盛宣怀的后代发展好多了。他有500多个直系后人呢,这些后人基本上都在科研和教育这俩领域里奋斗,而且大部分都成了领军人物。

就像啊,胡雪岩直系的第五代孙女胡筱梅是个中学老师呢。她一辈子都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还得到了上海市长陈毅亲自签发的“上海市第一届优秀教师”这么个荣誉称号。她有句座右铭:“我宁可满头白发,也要换来咱祖国到处都是栋梁之才。”

胡雪岩的曾孙胡亚光,嫡太外孙杨光宇,这俩人可都是咱国家有名的书画艺术家呢。

盛宣怀可是咱们国家近代改革创新、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呢。他呀,并非出身于经商世家,也没什么特别厉害的背景。不过呢,他很会整合资源、开拓想法,硬是从逆境里蹚出了一条成功的道儿,把自己的优势地位给保住了。

盛宣怀奋斗的时候,有一阵老是被中伤、被弹劾。可不管碰上啥困难、啥打击,他都铁了心一个劲儿往前冲,压根儿没想过放弃。

到了盛宣怀的下一代就不行喽,青黄不接的,没能把父辈创下的奇迹接着干下去。

盛宣怀给子孙留了太多遗产,却没教他们生存的本事,也没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胡雪岩就不一样,这大概就是盛宣怀和胡雪岩最大的区别吧,真是应了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你有啥想法呢?欢迎留个言呀。

0 阅读:11
暖夏清风

暖夏清风

一个人伟大之处,就是能看清自己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