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凌家滩有玉,如果不是看了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展,还不知道凌家滩的玉器这么工艺精湛。
不了解凌家滩文化有情可原哈,因为我上中小学的时候,它还没能写入教科书。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是一处距今5800年—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它被发现源于1986年秋的一次下葬,之后的五次考古发现远古时这里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有代表神权和王权的大型祭坛,有红陶土堆筑的广场和神庙、宫殿遗迹,还有众多的古建筑、古井、墓葬、护城壕沟、手工作坊等遗址,更有那精美的玉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1700余件,那堪称“中华第一”的玉龙、玉人、玉猪、玉八卦等相继横空出世,其精湛的工艺和飘逸的神韵令世人叹为观止。
南博这次“玉润中华”展来了那件传说中的神品——玉人。5300年前凌家滩的先民,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在玉人背后钻出直径0.15毫米的管孔芯,比人的头发还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
管钻工艺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流行,但如此细微的管钻及其使用不光是首次发现,就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在那个年代,凌家滩先人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个隧孔至今都还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从这张表上看,凌家滩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比较早的阶段。

玛瑙钺。

玉钺。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

玉冠形饰,玦,玉项饰。

玉臂环和玉龟、玉签。
玉龟、玉签体现了史前先民崇拜自然神灵,利用龟作为史前先民与天沟通、交流的载体。

璜和龙凤璜。

玉人。
玉人玉质乳白色泛青色斑,人像头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戴尖顶圆帽,双眼为细线阴刻,鼻与唇突出,唇上有一字胡。两耳平齐,耳垂穿孔,颈部饰一圆饰,躯干部宽肩细腰,双手五指张开置于胸前,两臂各刻六道表示手镯的横纹。
玉人腿部粗短,双脚相并,小腿之间镂空,似坐姿或蹲姿,背面扁平无饰,仅在中部偏右有一牛鼻式钻孔。
这种玉人发现了三件,或许是举行仪式的重要法器。

背部可以看到那个传说中技艺高超的微型钻孔。

玉鹰和玦。
玉鹰是一种反映史前宗教观念的器物。鹰翅尖处呈猪首或熊首状,鹰身常装饰八角星纹。八角星纹在长江流域到海岱地区常见,或是刻画,或是彩绘,反映了华东地区先民对该图形意涵的一致认同。玉鹰出土时,翅尖兽首正下方正好出土两件玦,恰证明翅尖兽首鼻尖处穿孔的功能。

玉神人。
神人头雕像眼鼻以下残缺,上挑的椭圆形眼与稍晚时代良渚文化神人重圈眼睑结构显得颇为一致。
残存的跪姿神人像,则与红山文化石神人下半跪姿相同。两件玉器取用圆雕、高浮雕及打洼技法,技艺接近东北地区同时期的琢玉风格,折射出跨地域文明间技术的交流。